| | | | 李埏,出生在云南路南。大学期间,在钱穆、吴晗、张荫麟等著名史学大师的指导下治史;研究生期间,师从向达、姚从吾教授研治宋史。年应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徐嘉瑞之聘,执教云南大学至今。年来,李先生熏陶并培养学生无数。世纪年代后,作为云大中国经济史 学科的硕导和博导,培养出博士人,硕士人。李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先后出版的论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享有“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赞誉。他又是云大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今天,一支以他为核心的学术队伍不仅在科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取得的成就也为学界公认。 11月21日,在云南大学科学馆的二楼报告厅里,一场庆祝活动正进行得简朴而热烈———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学教授李埏先生迎来了九十华诞暨从教60周年的日子。“举行庆祝会,其目的不仅是要表彰一位学高德劭的老教师的教泽,更重要的是弘扬其高尚的精神。”云大党委书记高发元如是说,李先生的学生、子女以及他本人讲述的故事,也足见一斑。 学生:学习和研究不敢懈怠 林文勋,现任云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是先生带的第一批博士生。1987年初夏的一天,林文勋向先生递交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的读书札记10篇。次日天刚蒙蒙亮,他就被叫到了李老家中,只见每页稿纸上都有批注、圈改及详细的修改意见。原来,李老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进度,连夜批改出来的。至今,林文勋仍对此事记忆犹新。他说:这使我对学习和研究工作不敢懈怠。 吴晓亮,现任云大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李老的第一个女硕士生。初拜先生门下,先生就以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带她走了重要的一步。这不仅表现在写字工整、标点规范等方面,对所提交的读书笔记、论文更是如此。一次,她所交的读书笔记有些是未曾读过、没有思考、内容空泛的东西,先生既严厉但又委婉地批评了她,使她明白治史严谨求实的道理,终身难忘。 子女:学问要入脑入心 李伯重,李老的长子。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李伯重说,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们,看书不能只看字面,而要看字里行间,从没字的地方,读出隐含在纸面背后的意义来。记得第一次读《资治通鉴》时,李伯重有很多地方看不懂,可父亲总是让他去查字典,想办法自己弄明白,以达到熟记在心的目的。“一个人做学问,总得有几部得力的书是写在脑子里,如此,一辈子受用不尽。”李伯重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我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得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称号。目前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讲学。 李埏:历史学科是我的另一个爱人 “我常说这辈子我有两个爱人,一个是我的老伴,一个就是历史学科。”先生谦称自己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但欣慰的是,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在老伴的支持下,都没有离开自己所挚爱的事业。而先生凡有所论,无不经过反复修改、推敲。以1997年发表的《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文来说,初稿大约在1993年前后就已写成,但先生一直在修改、完善。有一次,稿子已被一家杂志社拿去排印即将发表,他感到其中一个地方论述尚不够完备,当即请学生到杂志社将稿子撤下,又作了长达数页的修改补充。 看书是先生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和乐趣。尽管如今他的一只眼睛几近失明,另一只严重白内障,他仍在用老花镜加放大镜在看书。他给自己的书房取了个名字“不自小斋”,这也是先生的座右铭:做学问,不自大,不自小。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