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名家简历 耿引曾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22年,后调回北京大学,在南亚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专门从事印度史和中印文化交流的研究。 与名家面对面 11月2日下午,在世界古代史的课堂上,耿引曾先生为04级和03级的本科生做了一场题为《古代世界里的中印交往》的报告。报告主要涉及以下五个问题: 一、 简略交代自古以来的两国交往 做为两大文明古国,中印交往历史绵长,内容丰富。从《史记·大宛列传》到《清史·邦交志》,大量史料证明了中印交往的历史渊源。在《史记》中即有张骞派副使到"身毒"(今印度)的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古代罽宾(今克什米尔)与汉朝就有往来。古代世界中印在政治、经济上往来频繁。 佛教东传是古代中印交往的重要内容,它促进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交流。耿先生的《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激荡的大事记》中对此有详尽的记载。比如,两唐书中就曾有系统的天竺国(今印度)的记载,《宋史》又有注辇国(9-13世纪印度南部大国)使节朝见宋国皇帝的记载。元朝时期,政府曾立法管理与印度东海岸的自由贸易往来,这又从反面证明了中印商业交往的频繁和长久。 十世纪(宋代)之前,中印交流以佛教来往居多,此后,以商业贸易为主。 到了殖民主义东来,印度成为殖民地,中国成为半殖民地之际,中印仍有往来。印度沦为殖民地的现实,为中国仁人志士敲响了警钟,他们开始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 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印度总理尼赫鲁和中国总理周恩来亲切会面,揭开新时期中印友好交往的序幕。50年代,中印在教育、经济贸易、文化上都有着密切的交流,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印交往的"蜜月时期"。 1959年西藏叛乱,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印关系跌入了低谷。文化大革命期间,双方中断大使级外交。直至1988年底拉吉夫·甘地与邓小平会晤,中印友好往来才再又升温。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也日趋频繁。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中印交往日益密切。两国高层领导多次互访。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印度研究中心,为增进中印了解打开了另一扇窗;现在,印度已对中国人开放旅游。 中印交流自古至今,虽有波折,但从未中断,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葩。 二、 对印度的感性认识 耿先生曾两次访问印度。1993年她应印度历史委员会的邀请,第一次来到印度,后又应印度学国际会议之邀第二次踏上印度国土。结合两次访问经历,耿先生向大家讲述了她所亲历的印度。 印度历史以分裂为主,因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大语言有14种之多),这又给政令的传达、政权的巩固造成了障碍,致使政局动荡不安;印度人口逼近10亿,但由于宗教等原因,计划生育难以实施;印度贫富分化严重,贫困率一度高达50%,上个世纪后期降至35%;印度软件开发数量居世界第一,但人才流失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印度军事实力较强,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和导弹;印度的教派斗争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国内纷争的根源;印度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持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印度拥有多所世界著名的大学。 三、 过去百年中国学人在中印交往上的研究成果。 过去100年,是历史变化巨大的一百年,而学者们在动荡中仍笔耕不辍,致力研究。 20世纪初,祖国大地上思想活跃,李大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一批学界先锋掀起了蓬勃发展的思想运动。其中梁启超政治失意后专心研究中印关系,他?quot;佛教东来"为切入点,开启了中印交流研究的先河。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引起了学界的轩然大波,面对一些人的反对意见,梁启超邀请泰戈尔到北京师范大学作客,自己并做了题为《中印文化之亲属关系》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印度送给我们一份厚礼--《大藏经》并还有的十二项文化上的附带影响。他还撰写了一些论文,如详细记载去印度取经和尚的《千五百年之留学生》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在史地方面,张星烺的《中印交通史料汇编》和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堪称经典。 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研究基本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在"研究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政策下,切实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学术著作不断涌现。更可喜的是,研究范围已扩展到舞蹈、电影和医药等多方面,如《中印艺术因缘》(常任侠著),季羡林先生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和金克木先生的《中印人民友好史话》,这些都成为后来中印关系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改革开放后,学者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研究中,优秀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中印研究领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此期间,对中印关系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古书的重新解释,如《法显传考释》、《大唐西域记注释》;另一方面也产生很多后起之秀,如王邦维校释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 四、中印交往研究的经典之作 1、"三国志·曹冲·华陀与佛教故事",陈寅恪著。首次考证出曹冲称象及华陀从医的故事源自印度佛经。 2、《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1937年长沙出版。本书在讲稿的基础上编成,主要论佛学与玄学的相似之处,并就佛教在中国的演变做出了论述。 3、《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著。本书在《中印文化关系论丛》的基础上增加十余篇论文而编成,多有独到的见解。 4、《中印人民友好史话》,金克木著。金先生从汉学的视角看印度,深入浅出,别具特色。 五、对古文明交往研究之展望 1、研究问题走向具体化。 2、研究阶段向近现代发展。例如,英印政府时期与中国西南边疆的关系,麦克马洪线引发的中印战争。 3、跨学科研究。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对历史进行研究,所谓:集大成者成大家。 耿先生用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的语言给在座的各位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耿先生还表示,希望大家把热情投入到研究中去,成为各个研究领域的栋梁。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