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和先生忆钱穆、唐君毅二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58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最早知道唐君毅先生,是从家和师那里。 刚跟先生读书的时候,先生曾经谈起自己的学术渊源。1948年,钱宾四、唐君毅、牟宗三等重要的学者一起到无锡荣家创办的江南大学任教,此时家和师正值高中毕业,有志于文史之学,最开始想进无锡国专,后来听说钱先生几位任教江南大学,遂入学,跟随几位先生读书。据家和师说,有一次,他在钱先生课堂上,感觉讲的内容,都是自己早有了解的,不是很满足,注意力不是很集中。钱先生有些不满,就问:“刘家和,我讲的你都懂吗?那你跟我说说老子和庄子的关系。”家和师把传统的老庄时代关系说出来,钱先生说:“我的观点与此不同,你看一看。”就把一部《先秦诸子系年》借给家和师。看过之后,家和师自云,这里的学问太大了,从此幼稚浮躁之气顿消。钱先生指点家和师要读他自己和梁任公先生的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家和师从中懂得了考证是治学的基本原则。这书在钱先生将要离开江南的时候,家和师去还,钱先生就把这书送给了他。家和师说起钱先生在讲台上的状态,宾四先生个子不高,但在讲台上,几乎没有停止地从两头来回走动,目光炯炯,感情极为充沛,非常能够吸引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投入。 然而,在他的记忆中,给他影响最大的,也是最为亲厚的,还是唐君毅、唐至中两位先生。当时,君毅先生教他们哲学,至中先生则教国文。唐先生兄妹都学问渊博,亲切善谈,故学生特爱上门攀谈。唐先生还时常带着家和师他们在太湖之滨漫步闲谈,这都成为家和师终身难忘的。原先我不是很清楚,假期读一些唐先生的书,发现他对于家和师日后的学术道路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家和师喜好黑格尔、以中外古史比较研究名家,都与唐先生有关。看唐先生书,可谓汪洋恣肆,虽无多少注解,但读书之多,感受之深,却不言自明,最重要的,唐先生论学,无不从根本上着眼,即从哲学上着眼,而万变不离其宗。 但家和师关于唐先生最深刻的记忆,却是他伟大的人格,除了令人在玄思之境中如沐春风外,唐先生还具有把道德理性付诸实践的大勇。记得家和师曾说起两件事情,一件是当时有些同学家贫,唐先生就请这些同学帮助抄稿,抄完之后,付给酬劳的时候,还特别郑重地向这些同学道谢。记得讲这件事的时候,家和师还问过我一句:“为什么给了报酬还要说声谢谢呢?”我当时不加思索地回答:“因为这不是雇佣关系。”另一件是唐先生当时任教务长,师生在礼堂里开会,外面下着大雨,突然发现礼堂有倒塌的危险,现场顿时乱作一团。就在这时候,唐先生非常镇定地站在讲台,大声招呼大家不要拥挤,按顺序走。混乱的局面平静下来,在唐先生的组织下,大家都顺利走出来,唐先生自己是最后一个走出来的。虽然礼堂并没有倒塌,但家和师在一篇回忆的文章中记录,当时他从讲台走过,望着唐先生,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伟大的人格。 一年以后,随着国共内战的南移,钱、唐、牟诸位先生南下香港,后来共同开创新亚书院,即今中文大学的前身,足见三位现代大儒对民族文化固守之精神。家和师则转学至中央大学,后又转学至陈垣先生掌校的教会大学——辅仁大学,即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1978年,唐先生在香港去世,家和师写了一幅挽联,寄给至中先生,他曾经念给我听过,但我实在太过粗疏,没有记住。以后有机会,当记录下来。 以上的记述与张世林所编《家学与师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的家和师自述《我与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一文,有所不同。但那篇文章中,家和师有一段在回顾自己的老师之后的思考:“我常想,前辈学贯中西的大家为什么能达到那么高的学术境界?至少有一点是明白的:他们都在自己本国的文化领域里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功力,因而他们在探研外国历史文化的时候也就能自其大者、自其高处而观之,而理解把握之;他们学外国学问的时候,在精神境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初学者趴在地上一点一滴地拾人遗穗,而是与外国学者(他们在其本国学问上)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的。”(第331页) 其实,唐先生也就此有深刻的思考:“自己之主宰提不起,一切外入者,将何处栖泊?接受西洋文化之长亦要力量、要度量、要胸襟、要气魄,此力量气魄等,只能内出,不能外入,这是决无疑义的。自己要有力量、有气魄,先要信得过自己。我如何能信过自己?如果我个人之生命精神,所自生之 祖先之生命精神,及祖先所造之历史文化,皆无价值,则我这个坏种,是否有价值亦是可疑的了。”(《人文精神之重建》之《中国清代以来学术文化精神之省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0页。) 按说,如此师门渊源,我早就应该好好读唐先生的书的,但早就买来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唐君毅卷》(实际上就是《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竟然读不进,实在是冥顽不化。今夏闷热无比,在家读书,或许是因为最近时常读些基督教的内容,感到新买的几种唐先生的书,非常亲切有味,着实体会了不同的精神境界。于是,昨天晚上,便把其他几种没有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唐君毅著作集》,如《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原论》之《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悉数买回。准备以后有时间,好好通读一遍。 相信此番谈论唐先生,并非因为师门渊源,否则,数年前就应当立定决心攻读的。实在是先生著作,于我心有戚戚焉,足以开启后学之精神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