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之二)

由于受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影响较早,台湾以及香港地区的学者研究现代化问题也比大陆学者要早。除了上述研究,还有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限于本文篇幅,不能在这里一一引述。
    大陆学者区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是胡福明等所著《苏南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本书总结苏南的历史经验而着眼于苏南未来的建设,通过对苏南现代化的跟踪研究与实证分析,力求比较全面、系统地揭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并分析指出了由发达地区超前显示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地区性和阶段性。该书将对现代化的理论、历史进程与现状及现代化指导思想与战略选择的研究融为一体,学术性与现实意义兼具,是一部颇有特色的现代化研究著作。
    
    以上是对百年以来,尤其是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历史学对现代化的研究的简要回顾,可能挂一漏万。立足于新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在高速走向现代化和世界性现代化浪潮方兴未艾这一现实,现代化研究仍将继续深入,并将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这些都应是没有疑问的。以下提出我们对今后研究的几点粗浅看法,希望能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
    (一)我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一些文献仍将“现代化”的分析范式当做本世纪50年代西方特别是美国学者的专利品,把“现代化理论”固定在结构功能主义的“传统”与“现代”两分的水平,因而从根本上予以排斥;使用“现代化”分析范式的论文或专著,对这一概念的理论解释也有很大的差异;此外还有并非只是字面之争的“近代化”与“现代化”的并用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分辨和澄清。更为深层的课题是:对于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即现代工业大机器生产力和社会结构演变的关系,对现代化不同道路、不同模式的各自本质性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各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现代化总进程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迄今为止,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分区域、分部门的实证性研究才刚刚展开,其中大有学者用武之地。例如,台湾和江苏学者已经开始操作的区域现代化研究,地方性政治体制、基层行政结构与功能的演变,乡土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科学”、“民主”与“法制”的理念与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曲折历程,等等。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在个别考察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较大区域和总体进程的多学科合作的实证性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展开。一批正在进行中的社科项目如“现代世界的兴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拉丁美洲通向现代化之路”、“东亚跨世纪巨变与重新崛起”,正是朝这个方向所做的努力。
    (三)最后,我们还想强调一点: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不应将现代化(无论是作为进程,还是作为目标)理想化,不要忘了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现代化。
    “现代化”只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个反映真实历史进程的现实性概念。“现代化”的模式和道路都不是单一的,并非都是以社会主义为原则和旗帜的社会变革运动。“已经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已没有矛盾因而不需继续变革和发展了。相反,如同罗荣渠先生所论:“现代化绝非人类进程的最高阶段,而是一个大飞跃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终将被超越。如果以为只要按现行的即使不很高的增长率稳定增长,再过几个世纪全人类就将进入极乐世界或至福千年,那就是被西方流行过的想入非非的现代化理论自我催眠了。自由派理论忽视或掩饰了现代发展带来的各种负效应,因此是非历史的设想。事实上,从历史的趋势来看,这些负效应不是随着现代化的全球扩散而减弱,相反,而是日益增长。这是不论哪种类型的现代化都还不能解决的新问题”(《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160-161页)。
    这段话引人深思。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文明,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转型”(经济、社会与政治结构的改造)与“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1960-1970年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规定的公式)两个层面,基本内容是提高以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大生产力。全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竞相追求尽可能快的发展速度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必然导致发展和现代化的危机。这也正是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全球《21世纪议程》和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出发点。因此,研究现代化,必须充分估计上述现代化的负面效应,站在未来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高度,看待“现代化”这一历史现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