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生命的张力——追忆冯中一先生(20070808)


    幼年丧母,老年丧妻,有谁遭遇此人生大不幸于一身却仍然生命挺拔的么?三十年战乱,二十年运动,有谁经历此人生之颠沛起伏而依旧矢志不渝的么?叫我说,那就是冯中一先生。
    冯中一先生1923年生于河北沧县,7岁丧母,11岁流落到济南。但苦难的命运、清贫的生活推动着他勤奋拼搏,心灵的悲怆、脑海的激情拨动着他的诗情歌意。他20岁正式步入文坛,发表了大量抒情诗歌和诗歌评论。“凹凸的道,/暗明的灯,/盲人摸索着行程……/紧闭的眼睛,/看够了世间的丑态;/颤抖的弦子,/却弹不尽心底的凄清!”(《盲人》1943年4月)他的诗歌充满着对悲惨困苦命运的关注和描述,对热烈生命的咏叹和真善美生活的讴歌,反映了忧郁、苦闷中的抗争,体现着心灵深处对自由生命的渴望和追求。他的诗评,亦较为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特色。《诗,认识你自己》、《寻找精神的家园》、《陌生而奇异的青春骚动》、《心灵的清泉淙淙而流》均透露出他那发自生命底层的原动力和理性思辨力。他的诗评,不染奢华去刻意追求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诗人诗作来说明道理,因而他也曾被称为“埋头做具体的分析讲解诗歌的工作”而“没有得到广泛关注的诗评家”。他虽然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到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工作中,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他1958年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现代写作学研究,并在1986年成为我国80年代恢复职称评定以后的第一位写作学教授,被称为当代“著名写作理论家”。冯中一曾说:“别看乡情这么琐细,却是广阔的故国情的感性基础;莫说亲情这么平庸,更是深厚的民族情的精神核心!”正是这种“琐细”“平庸”的“乡情”和“亲情”使先生的诗作更为广阔和深厚,使先生对教育倾注了更多的“故国情”和“民族情”。冯中一还喜欢并经常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也正是这种不“仅仅为自己劳动”的初衷与执著使先生成为臻于完善和真正卓越的诗人、智者、学者,臻于完善和真正伟大的大写的“人”。先生作为中文系教授,是山东师范大学中文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现代写作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并曾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省写作学会第一任会长等职务。因此,他的足迹并不局限在校园,而是踏遍了省内外的诸多角落,特别是为山东的文学创作和写作树立起了一块界碑。
    1994年,我上大三,并且刚从北院搬到南院。作为校报记者,我一直想着去采访一下这位令我久仰已久的老人。当时还有一位号称鲁西女侠的诗人李雪芹与我约好一起去的,同时请先生审阅她的新诗集。但那个冬天特殊的冷,风多,雪也多,更冷的是心。我们还没有成行,却看到了大门口贴出的“冯中一教授因心脏病猝发,于1994年11月13日不幸逝世”的讣告。看着在阴冷的冬风中瑟缩的黑字白纸,顿觉心里忽然一下空落落的,东方红广场也一下变成了一片汪洋。后来听说,他在逝世前不久,还托着摔折的手臂出席各种会议,11月12日,还与人商议编《华人诗歌三百首》;晚上,还与家人看电视,为患眼疾的夫人读报;后来感觉不适,为了不惊扰家人,便在书房睡下,不料凌晨……先生曾如挺拔的青松刺穿了无数个寒冬,曾以诗歌的生命张力唤醒了无数个黎明,但这个寒冬、这个黎明,他却……
    著名诗人桑恒昌的《雨中送冯中一先生》曾写道:“眼里含的是泪/天空含的是雨/……/焦急地等你/默默地陪你/我的心/降下半旗/……/在那个世界有你的生母/总想见到你又总怕见到你/生母的身边是你的发妻/几十年没纳完一双千层底/在这个世界有你的继母/九旬老人已没有擦泪的力气/继母的身边是你的续妻/她的头上黑的是风白的是雨/生也牵挂死也牵挂呵/此情绵绵何日是尽期/……天上落的是泪/眼里落的是雨”。在降下半旗至今也没有树起来的心里,我默默地念着这首诗和搜索着先生的音容。
    先生曾经黑发送白发、白发送白发,又让白发送白发、黑发送白发,的确是生也牵挂死也牵挂呵;先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颠沛流离做道灯,自己最终燃尽了烛炬、耗尽了心血。但耗尽了心血的灯芯却更加硬朗和执著,生命之火将永照他曾经浇灌过的诗苑、校园、人间!
    (感谢秦正为先生惠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