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内蒙古民族大学刘文鹏老师!(2007060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2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2007年5月29日凌晨1时50分左右,一代埃及学大师“星落”中华大地,作为曾经受过“教诲”的弟子之一,深感震惊,发此文以祭刘文鹏先生在天之灵…… 记得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常常听人说起这位老先生,抱着好奇与惊诧观看了简陋而又神秘的“古埃及研究所”的外部结构——严格地说只是一道“防护门”。曾几何时,也曾经试图透过简陋而又神秘的的“防护门缝”了解一下,古埃及研究所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因为那个时候对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连感性认识都谈不上的阶段!偶尔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一楼的过道里或者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能碰上一位满头“银发”、形象高大、衣着讲究、身材魁梧、风度翩翩的“老先生”,让人看了就觉得自然而生敬意……!过了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吧,终于听说有他老人家的课,是古代埃及学,每个学生都发了古代埃及学文集,那可是他老人家的奠基心血之作。虽然,限于当时的认识,对埃及学也只是限于好奇的阶段,然而,老先生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古今结合的讲解,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转眼间,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每个学生都不得不为将来打算,我最后选择了“穷人”大多数会走的道路——考研。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刘文鹏先生为我们讲授了“西方史学史”的部分课程,加上他老人家本来就是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研究所的带头人之一,所以,接触自然多了起来。这里且不论专业的内容有多少。我想说的是只要你是刘老师的学生,或者听过刘老师的课,或者有机会与他老人家接触一下,就是一种鞭策,一种精神的静化! 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刘老师要从旧屋搬到新楼了,这也是为了学校的统一规划做出的“牺牲”吧,当时我们大多数人就是这么想的,因为旧屋那个地方,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居住的舒适程度都不是新楼能比的!那是一幢二层小楼,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院子里还种着一颗每年开花结果的树,加上勤劳、节俭的师母的照料,整个院落井井有条。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刘老师的藏书量,那可不是一般的家庭藏书,整整搬了好几十箱子,而且大多都是英文、日文等藏书,我们在小心而又热情,惊奇而又充满敬意的状态下帮助刘老师成功地完成了从旧屋搬到新楼的“大转移”。我当时还想,如果到了楼里,这些书等其它资料往那里搁呀?原来幸好刘老师的新楼是顶楼,上面还有个“阁楼”,虽然高度低了点儿,还是可以进入“自由活动”,想想那时的心情,真是复杂…… 刘老师虽然住进了“新楼”,如果与当今社会那些“豪华装修”相比,刘老师的新楼其实也就是一个“毛皮”房,简单而又整洁,没什么复杂的变化,也没有拆东墙补西墙的“大动作”,只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可真是一个“节俭、勤劳”和谐社会的典范! 虽然刘老师也曾经担任过校里的一级领导,但是,与其他领导不同的是,他下台后,人们照样尊敬他,向他打招呼,向他老人家问好。在国内学术界,尤其是世界古代史学界,几乎没有人认为刘老师有什么大牌作风,有的只是和善、深刻、勤奋、朴实…… 刘老先生是一名实干家,几乎从来没什么空话、大话,一切从实际出发。之所以能在学术领域,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如此大的“成就”,与他老人家一生甘于寂寞,勤于钻研的精神有极大的关系。他老人家已经不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问题了,而是几十年如此,几乎天天如此,勤思不惰,笔耕不断,隔几年就会有学术价值很高的“佳作”问世。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到图书馆或者现在的网络查一下他老人家的名字,相信绝对不会令你失望……!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他老人家并不象现在的年青一代,用计算机打字输入,几乎一切都是用手写出来的,是爬“格子”的一代,也是最务实的一代……!他老人家也不会剪切、复制加粘贴,会的只是研究资料、提炼精华、学术创新……。虽然由于古代埃及学时代久远、艰深难懂,可能对现在“只注重现实作用”的人而言,没什么大的用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就连普通人对人类的发展史的关注度,已经远远超过过去的那些年代,古代埃及学这门学科能否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说不好,因为一个“实干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他给我们留下的除了“沉思”,还有什么,也许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也是值得用行动来回答的……!因为没有好的老师,就不会有好的学生,没有好的学生,就无法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所幸的是,他老人家在有生之年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他们已经或者正在为埃及学在中国的发展做着应有的贡献…… 综观刘老先生的一生: 育人子弟桃李满天下,后人敬仰墨香留人间,不枉此生 学贯中西钻研伴人生,古埃及情中人观古今,何惧艰辛 祝刘老先生在天堂一路走好…… 弟子敬上 2007年5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大家访谈:贾植芳(上)(20070621)
- 下一篇:治学心得(2007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