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邓文如师(2007062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先师邓文如先生,究心史学,博闻强记,所撰之《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全编》、《清诗纪事初编》等著,早岁即饮誉史坛,至今在学界仍有深远影响。曩岁,余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曾忝列文如师门墙,今已垂七十年矣!忆及负笈燕园向先生请益时,文如师循循善诱之关爱;抗战中与先生同为日军逮捕,“南冠”同仇之国恨,至今尚铭于心。文如师之育人著书,时贤多有详论;日寇囹圄之难,文如师有《闭关吟》、《南冠纪事》存真。无须余之赘言。惟有求学上的一次意外的收获,则是出自文如师的特别关怀,至今难忘。 余在燕京读书时,曾利用课余之暇着手研究明代宣化、大同、山西三镇的马市问题,在进行数据搜集时,曾就教于文如师。他在细心指点之余,又出示他所借阅的相传为万斯同的《明史》列传残稿六册,嘱我详加校阅。因为他认为这六本残稿是否出自万斯同,还是有疑问的。这对我来说自然是在鉴别史料上极有意义的一件事,也就欣然承诺了。经过研究,证明文如师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发现有确凿的证据可以断定这六本列传残稿,乃是初刻《明史》列传稿的过渡稿本,所有删改字迹都是出自王鸿绪的手笔,因而写成《王鸿绪明史列传残稿》一文,经文如师审定后,刊载于《燕京学报》第二十五期(一九三八年)。这一研究对我既是一个好的训练,更是一次出乎意外的收获,因为这是我唯一的一篇有关史学史的习作。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必要的对比资料,未得一见。这一点我在当时所写的另一篇《明史列传稿校录》的小序中,已举例作了说明(见《史学年报》第三卷,第一期,一九三九年。)可喜的是近年来偶一翻阅北京图书馆的《文献》第十八辑(一九八三年),竟发现有未曾相识的黄爱平先生所写《明史稿本考略》一文,得悉我当年所渴求而不可得者,他已得充分利用。经他复核,不仅肯定了五十年前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还根据文如师的口述,记录了我所依据的六本《明史》列传残稿的来历,原文是这样写的: 关于此稿的来历,据邓之诚先生说,残稿原藏缪荃孙家,缪氏卒后,辗转流入北平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图书馆。三十年代末,邓先生访得并交给侯仁之先生进行研究。侯先生当年所见六册,今存四册,且侯先生曾经提到的一些传目如于谦、郑辰等传,今亦不见,不知是否又有散佚。 今重读黄先生的这段记述,又恍然如置身在七十年前文如师燕勺园故居中,文如师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情景,复重现于眼前。 另还须说明的是,我的老伴张玮瑛也曾是文如师的及门弟子,玮瑛曾是文如师在燕京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课的助教,她的论文《清代漕运》(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学系硕士论文,一九三八年五月)就是在文如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顷奉文如师哲嗣瑞书,告以先生之《五石斋日记》即将整理付梓,欣慰之余,不胜感慨以系之。今以零散之追忆,敢请质正于世之深知先生之君子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