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教授·教学·大学·大爱——从李方桂先生谈起,兼谈大学问题(上)(20070110)

李方桂先生早已作古,于今恐怕已非闻人。不过,想来现代粗通现代学术史的人还是会有所了解,笔者不想在此饶舌。话说1948年胡适在中央研究院选举前曾拟了人文组部分名单(《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湾源流出版公司):
    哲学:吴敬恒、汤用彤、金岳霖
    中国文学:沈兼士、杨树达、傅增湘
    史学:张元济、陈垣、陈寅恪、傅斯年
    语言学: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
    考古学及艺术史:董作宾、郭沫若、李济、梁思成
    人文地理民族学:想不出人名
    上述廿位学界“明星”,大多年近知命、花甲,内中最年长者吴敬恒(1865年生)则已逾八旬,而李方桂尚不惑晋六,对一个人文学者而言,确乎年方少壮,为其中最年轻者。此事足见胡适对李之器重。而以胡之人望气象、身分地位和才学识见,要得其青睐,又谈何容易!
    后来,当选的81名院士中有,人文组28名院士,皆学界之翘楚,但其平均年龄已近六十,其中,50岁以下的有4人,其中二人为梁思成(1901年生)、梁思永(1904年生)兄弟,另有钱端升(1900年生),另一人便是李方桂先生(1902-1987)。即是说,李方桂为廿八翘楚中最年轻者之一。李氏以如此“稚龄”而名列此明星谱中,足见其在学界地位之高。事实上,此君确有"非汉语语言学之父"之美誉(“汉语语言学之父”则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年长李十岁)。
    1940年,中央研究院拟设立一个民族研究所,欲请这位“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执掌。而李方桂先生向来不屑于语言学之外的东西,"一不拜官,二不见记者"是出了名的,更别说请他当官做领导了。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傅斯年多次登门力邀,然李坚辞不就,实在不耐烦了,就说:"我认为,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傅斯年听后,立即躬身给李方桂做了一个长揖,边退边说:"谢谢先生,我是三等人才。" (黄俊伟《过去教授的精神气质与现在教授的“身份危机”》,载《书屋》2004年第5期)
    对李先生的此等高论,笔者不敢妄置一词,但以此为观照,回眸民国以降的某些情况,却不能不有些感受。
    在李公看来,“一等人才”做研究、“二等人才”事教学、“三等人才”搞行政,是不是符合当时实际呢?对此问题,只需对我国百余年的教育史做一回眸便可窥知一二。
    一般认为,民国年间大学教育最为出彩的在这样几个时期:五四前后的北大,20年代的前期东南大学,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的清华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我们考察发现,上述诸时期乃至抗日边区的延安鲁艺,均有名家名教授上课甚至上大课的传统。
    五四前后的北大,集海内之英华,其兴旺之程度自不必言。早在五四前后,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广延名师,文理法诸科教员均属一时之选,以国文系为例,就有沈氏兄弟、马氏兄弟及周氏兄弟,还有钱玄同、刘半农等等,章氏(太严)门徒大都收归门下,章氏首徒亦不例外。此等雄气足可傲视海内。这些人物都给本科生授课。
    20年代中后期,“得风气之先”的北大,在五四落潮之际,相对于日渐崛起的清华,北大没有制度化的教师休假进修机会,其教职员流失甚多,师资极受影响。尽管如此,其力量亦不可小觑。及至1930年代,情况亦是如此。从《(民国二十三年度)国立北京大学一览》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起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
    中国文学史概要:(文学院长、国文系教授兼主任)胡适
    中国文字学概要:(国文系名誉教授)沈兼士
    中国音韵学概要:(国文系教授)马裕藻休假,(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代授
    作文附散选读:(国文系讲师)冯文炳
    语音学:(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语音学实验:(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语言学:李方桂
    中国古代文学史:(国文系教授)傅斯年
    中国中古文学史:(国文系教授)罗庸
    诗经:(国文系讲师)闻一多
    先秦散文:(国文系教授)郑奠
    汉魏六朝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李白与杜甫:(国文系教授)罗庸
    宋词:(国文系教授)罗庸
    近代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词史:(国文系讲师)顾随
    吸取史:(国文系讲师)顾随
    中国小说史问题:(国问系讲师)马廉
    传记文学研究:(国文系教授)郑奠
    中国文学批评:(国文系教授)郑奠
    古文字学导论:(国文系讲师)唐兰
    甲骨文字研究:(国文系讲师)唐兰
    钟鼎文字研究:(国文系讲师)唐兰
    中国文字及训诂:(国文系名誉教授)沈兼士
    中国音韵学-古音考据沿革:(国文系名誉教授)钱玄同
    中国阴韵学-韵书系统:(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
    中国音韵学-等韵图史:(国文系讲师)赵荫棠
    中国音韵学-音标运动:(国文系讲师)赵荫棠
    中国音韵学-高本汉之《中国音韵学》:(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中国音乐学-方言研究:(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
    校勘学及实习:(国文系讲师)刘文典
    古书读法距离:(国文系教授)郑奠
    诗词试作:(国文系教授)罗庸
    新文艺试作-散文、小说、诗:(国文系讲师)冯文炳
    (见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页242-244,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其课程设置之完备、师资阵容之强大、名师比例之高,恐怕是今人所罕见的。可见,那些最有名的学者(不论是否教授),均亲执教鞭,而且都几无例外地亲事本科教学。李公所谓“二等人才”事教学的说法,此时恐怕与史无据。
    那么,清华呢?以二十年代后期的国学研究院为例,王梁陈赵四大“导师”也未必只“导”研究生,而且有的也给本科生授课。作为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既有盛誉,又极有实绩,却也长期担任本科教学。结果,其门下才俊辈出,仅1930年前后的数年中,吴自称的“龙虎豹”(钱钟书、李健吾、曹禺),或人称“吴门三杰”的贺麟、张荫麟、陈诠,这些弟子皆为一时之选。这样,于吴亦颇为自得,于国亦属育英才。而吴本人亦未因此而影响其研究成果。
    及至西南联大时期,联大集三校之英华,实师资力量更属一流。
    联大时期国文系的认课教师名录如下(名字后为学年课程数):
    1937-1938年(蒙自,下学期) 
    陈梦家1 朱佩弦3 魏建功2 罗莘田3 浦江清2 闻一多2 罗庸2 刘叔雅2  陈寅恪3
    1937-1938年度 许维遹 4 李嘉言4
    38-39年(部分)
    罗庸3 朱自清3 浦江清3 王力3 许维遹3 余冠英3 陈梦家4 李嘉言3 吴晓铃2 陶光2 魏建功2 罗常培3 闻一多2 郑奠3 闻一多2 刘文典2 陈寅恪 1 
    39-40年 
    朱自清4 沈从文3 许维遹3 余冠英4 陈梦家4 李嘉言4 詹瑛4 吴晓铃4  扬佩铭4 李觐高4 张盛祥2 魏建功2 浦江清3 罗庸2 刘文典2杨振声1 罗常培2 唐兰3 陈寅恪1
    40-41年
    沈从文3 吴晓铃2 陈梦家3 余冠英2 张清常4 唐兰3 罗常培3 闻一多3  许维遹2 刘文典2 陈寅恪1 罗庸2 郑樱1 王力2 杨振声1
    41-42(部分)
    杨振声2  赵西陆2 李觐高4 闻一多3 马芳若4 吴晓铃3 王志毅4 李嘉言3 沈从文4  周定一? 张盛祥3 唐兰4 何善周2 罗常培4 傅懋勉4 朱自清3 李广田4  孙昌熙2 余冠英3 陈梦家2 彭仲铎2 罗庸3 刘文典2  许维遹2 王力3  张清常2 魏建功1
    42-43年(部分)
    杨振声3 赵西陆3 李觐高2 闻一多4 马方若2 张盛祥2 罗庸3 王志毅4 李广田2 沈从文3  周定一2 朱自清4 孙昌熙4 彭丽天4 许维遹3 罗常培6  陈士林? 游国恩3 陈梦家3 彭仲铎2 浦江清3 王力3 唐兰2  张清常1 高华年1 刘文典2
    43-44年
    杨振声3 赵西陆3 朱自清3 孙昌熙4 马芳若2 周定一4 闻一多3 赵仲邑4  陈士林4 彭丽天4 沈从文5 刘禹昌2 游国恩3 罗常培4 邢庆兰2 陈梦家3   许维遹2 彭仲铎2  浦江清3 王力2  高华年2 唐兰3  朱自清4 张常清2
    44-45年 (部分)
    朱自清3 赵西陆3 沈从文3 马芳若4 浦江清3 周定一4 闻一多4 赵仲邑4  许维遹4 彭丽天4 彭仲铎3 陈士林4 李松筠2 冯钟芸2 邢庆兰3 游国恩2 唐兰4 罗庸3 王力3 陈梦家(暂停) 殷焕先1  张常清1
    45-46年(部分)
    杨振声3 赵西陆4 马芳若2 闻一多3 赵仲邑4 许维遹3 彭丽天2 沈从文4 李松筠2 
    浦江清4 冯钟芸2 张清常4刘禹昌4 周定一4 陈士林4 彭丽天4 朱自清2 唐兰4 邢庆兰2 罗庸4 游国恩3 李广田2 王力 3 高华年2
    (分别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页13、148-150、173-175、204-2053、233-236、269-271、204-206、337-339、371-374,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以上所列均为主要的专业课,还不包括一些通选课。
    由此可见,联大数年中,该系教师每人每学年负责的课程多为三到四门,且教授比副教授、讲师所授课程并不更少。作为中文系资深系主任的朱自清教授,每学年所授课程基本为三四门之多,而且同时,朱还负责指导了一批研究生(如王瑶等)。而且,更要指出的是,朱先生其时身体一直不好,还曾因胃病而请过假。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如此于其教学之本职。同为资深教授的杨振声、闻一多、罗常培、浦江清等,所授可成亦有近于此,而闻的身体其时也弱。陈寅恪身兼文史二系教授,其在中文系授课多为一二门,但在历史系则有二三们之多,所以,作为老牌的资深教授,陈寅恪每学年上课也达三四门之多。而且,陈氏身体素弱,一直为眼疾所困,却仍坚守讲坛,其精神可见一斑。
    此间,没有哪位因所谓“课题”(研究)、“领导”(行政)而偏废教学。尽管此时物质生活极端艰苦,那些教授们的成果依旧不断,无论是研究、还是创作,都并不少(比如王力便二者兼顾且成果不菲)。可见,教学、研究与行政并非势如水火、形同冰炭。
    如此多的一流教授,如此重视本科教学,联大焉能不兴?!要探究联大人才辈出的原因,不妨先看看这张课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