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先秦两汉讲史活动初探(3)

四、民间通俗性讲史
    到原始社会末期,讲史活动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巫师和氏族部落首领进行的讲史,这是在氏族部落集会、节日庆典等重大活动时面向全体氏族部落成员进行的讲史活动,这种讲史活动在夏、商、周时期转变为带有“庙堂讲史”性质的述祖性讲史和政治性讲史。另一类是普通氏族老人所进行的讲史,它原本便是在讲述场合、讲述时间上较为随意的一种讲史活动,是氏族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夏王朝建立后,在大多数讲史活动被统治阶级垄断而变为“庙堂讲史”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对历史的兴趣及其了解历史的愿望只能通过民间的通俗讲述来实现,氏族老人的讲史活动遂得以延续下来,成为民间讲史。这种讲史在内容和语言表述形式上与普通民众的习惯、爱好及其较低的文化层次相适应,是一种通俗性的讲史活动。《汉书·艺文志》中列有“小说家”类著作,班固在这类著作的后叙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显然,这是采录民间通俗讲述而形成的书籍。它们之中,便有先秦时期记述历史内容的著作,它说明了当时民间通俗性讲史的存在。
    春秋战国之后,由官方记录和保存的一些史籍散落民间,生活于民间的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阅读到这些史书,这种情况在两汉时期较为普遍。《太平御览·职官部》转录东汉学者卫宏在《汉旧仪》中的记载说: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曾经“乘传至天下,求古诸侯之史记。”反映出史籍散落于民间的状况,它为民间通俗性讲史内容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两汉民间通俗性讲史在形式上分为两类。一为叙事性的讲说,《汉书·艺文志》中载录的汉宣帝时项国圉(今河南杞县西南圉镇)人臣寿讲述的《周记》即属此类。它属于民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内容为“纪周代琐事”〔39〕。东汉学者的著述中,也多次提到这种被称为“俗说”、“世俗传道”的民间讲史。如《风俗通义》中便载有世俗广泛传讲的关于楚汉之争和汉文帝即帝位、行节俭、治天下的史事。另外一类则以下层民众所喜爱的民歌的形式出现,汉代民歌《折杨柳行》便是其中一首。这首民歌讲述了“末喜杀龙逄,桀放于鸣条;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等夏代直至秦末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总结出发人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40〕。另一首汉代民歌《雁门太守行》则以详述东汉和帝时期著名“循吏”王涣一生的事迹为内容。歌辞从他少年时代学习儒经,入仕为官,“清身苦体,夙夜勤劳”,直述至王涣去世、百姓于安阳亭西为他立祠“欲令后世,莫不称传”为止〔41〕,是一首记述王涣身世及政绩的叙史歌。将歌辞内容与《后汉书·循吏传·王涣传》的记述对照,二者所述史实相符而民歌的内容更为丰富、生动。
    民间通俗性讲史是史学传播最初的同时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形式,尽管它不为统治阶级和知识阶层所重视,但是,由于它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因而,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它便在史学的传播上发挥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1〕《中国历史研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2〕《史记·太史公自序》
    〔3〕《史通·杂述》
    〔4〕〔6〕《后汉艺文志》
    〔5〕刘根深《〈刘氏族谱〉》对刘邦事迹的记述》
    〔7〕《国语·郑语》
    〔8〕《国语·晋语一》
    〔9〕《国语·楚语上》
    〔10〕《左传·文公十八年》
    〔11〕《文献通考·职官八》
    〔12〕《后汉书贾逵传》
    〔13〕《后汉书·荀悦传》
    〔14〕《孟子·滕文公上》
    〔15〕张瑞璠:《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16〕《后汉书·儒林列传序》
    〔17〕《汉书·循吏传序》
    〔18〕《后汉书·班固传》
    〔19〕《后汉书·寇恂传》
    〔20〕《后汉书·章帝纪》
    〔21〕《论语·子张》
    〔22〕《墨子·非命上》
    〔23〕《墨子·明鬼》,《隋书·李德林传》
    〔24〕《汉书·儒林列传序》
    〔25〕《汉书·武帝纪》
    〔26〕《后汉书·灵帝纪》
    〔27〕《汉书·疏广传》
    〔28〕《汉书·翟方进传》
    〔29〕《后汉书·贾逵传》
    〔30〕《后汉书·索庐放传》
    〔31〕《后汉书·延笃传》,《风俗通义·怪神》
    〔32〕《后汉书·张楷传》
    〔33〕《后汉书·欧阳歙传》
    〔34〕《后汉书·孔僖传》
    〔35〕《后汉书·杨震传》
    〔36〕《后汉书·桓荣传》
    〔37〕《后汉书·甄宇传》
    〔38〕《论衡·案书》
    〔39〕《汉书艺文志条理》
    〔40〕〔4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