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刘家和先生谈读书——报告纪要(20070222)

一、解释“读书”
    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讽,诵也。诵,讽也。”讽诵是一个互释词。郑玄解为:讽即背书,诵则为有节奏的朗诵,从朗朗书声中,人可以从抑扬顿挫的声音中领受古人的生命节奏,进而受到古人的人格思想的熏染,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知识反馈过程,现在的经典诵读,主张老师引领学生读经,只读不作详尽的讲解,为的就是让孩子在童蒙开启之时,在空白的大脑层上根植一些最原初的文化的精华基因,我则称之为“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撒播成长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人生阅历的进一步丰富,这些幼年的种子就会接受生命阳光、雨露的催发,萌芽、生根、开花、结果,从而让一个民族的久远文明得到代代不绝的承续,实在是影响深远的亟须一抓的大事,百年树人的使命需要几代人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努力,方能奏效。
    二、读书的目的
    读书要有目的,读书的效率取决于读书的目的是否明确。也就是我们读书是为了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解答什么样的问题而读书,即韩愈所说的“解惑”是也。但是必须谨记:读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于现实问题的求解;再则就是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要写文章,写文章也有相应的要求,那就是在你的文章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司空见惯,就绝对没有写文章之必要。读书是一场激烈的智力、智慧的竞争,不仅和身边的人、同等专业的人、国内的相关专业的人士,还要和国际的优秀而杰出的思想者、学问家们进行竞争,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与对话理论”,如果没有竞争精神作为奠基石的话,他的理论就是浅薄的。另外,读书应当注意汲取经济学的有关法则,不做无用功,节约时间、节省精力,同样是读书过程中要留心警惕的事宜。
    必须明确的是:不同的书,应当有不同的读法。
    荀子在《劝学篇》一文中指出:“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看起来,似乎后者更加高尚,更值得效法。其实不然,读书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知识结构、道德人格结构完善的人,否则就会成为“书蠧”,成为知识的贼人,所以荀子说:“君子之学,入乎耳,存乎心;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君子之学,以为其身;小人之学为禽犊。”在“小人”那里,读书反而会成为换取口腹之欲的方便工具,甚至成为谋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已。反思我这么多年的读书,以此衡量,真要冷汗涔涔而出,如芒在背的感觉,十分深切。所以,读书必先为己,为己者,乃是首先要求自身的完善,非为苛求于别人,唯其如此,然后才谈得上读书为人(他人)。
    三、关于泛读和精读:
    首先要找准自己现在所处的“方位”,刘先生在这里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当你走进浩瀚的书籍海洋的时候,就如一名旅客乍到陌生的城市,如果不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方位,就会迷路,迷失自我。就读书治学而言,就不能够明晰自己当前的学术位置与层次。失去了准确的定位,读书则如在沙漠中寻水,很难实现开始所拟定的预期目标。此外,要能够看出一本书的框架和网络,寻找它们的连结点,进而寻求入山的门径和道路。泛读是在为你将来的学术研究搭建宽广坚实的平台,刘先生在这里用物理学压力和压强的原理,很简单的把泛读的重要性揭发得一露无遗。泛读是检验一个学者知识储存库的利器。亦可用正、倒两种状态下的金字塔所予人的感觉作比,总之道理相近,万殊归一。
    精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精读的目的就是要切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范围要小,防止漫天撒网,无端虚耗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在精读的过程中要一再地追问如下问题: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写,它的语法结构、用意、表达的思想等等。精读要求对于所读书籍的总体结构要有深刻的了解,依此类推就是它的篇章结构、段落结构、字词、重点词的词源,都要进行一翻来龙去脉的调查研究。加强精读的训练,就好像是为了砍柴而磨刀,看去很笨,效率却很高,要打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文人艺术家式的随意读书的风气,我们做研究的人需要的是科学严谨,浅尝辄止的欣赏性的读书有百害无一益。需要慎重对待,严加防范。要像古人读书那样,做到“入乎眼,注乎心”,书进脑中立时分解,要能念出书的结构,提高自己的自觉的分析能力。进度虽慢,必须坚持,长此以往,方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精读实际上是一种有效而艰苦的学习训练方法的过程,是寻找“解牛之刀”,是提高读书效率的关键。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和《书目答问补正》两书,皆为薄薄的小册子,但却是读书治学的便利门径,通过这两本书的阅读和翻阅它所涉及的相关书籍,会让你对传统的典籍、相关的校注的基本情况有清晰的了解。特别适用于刚刚入门求学治学的人。
    然后再去通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你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被四库全书的繁富的书目所吓倒。
    关于“追溯法”:具体做法是重视你所看的书籍的参考书目,从参考书目中得知诸多你当下所关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实在是一种触类旁通的经济型的读书方法,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找到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材料。这种方法忌“漏”,要清楚地知道书的利用的经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是深入的读书,才会让你学会对于书籍的最大效率的利用。
    对于工具书的使用,务必要留心字典前面的凡例,了解这本字典的编者的编写用意,和它与相关工具书的不同功效,这样就能够让你迅速地掌握工具书的使用,熟练以后,就可以让字典等工具书最大的功效,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读书的效率,是读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四、读书的意义
    读书,找材料是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找材料凭电脑网络就足够了,但是由此而来的材料的上下文是什么,却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了。西方的很多汉学家就是通过电脑找到很多材料,然后拼接组成皇皇大著,看去很能“唬人”,对初学者来言,有时难免会目迷于五色,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现在看来,如果我们对这些著作严加审查,就会发现其间的很多“巨著”原来不过是纸老虎,这也从反面告诫我们,要时时警惕那种不够科学严谨的学风的滋生,要注意选取材料的前后关联,即西方语言学中经常提到的“语境”这一术语。
    读书作为一种具有竞争和挑战的对话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书籍实现和古今中外顶尖级人物的高层次对话,名师难求,书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尤其,当我们很难寻找到明师的时候,书籍、读书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另外,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缺点的过程。老子说:“为学日益(知识学问),为道日损(缺点),损之忧损,以至无为,无为无不为。”
    多年的治学经验使刘家和1教授认识到:只认读书一条。而不是从一家、一人学习知识,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使读者同众多的高手交流对话。
    考验的标尺:
    仅仅从书中看到它的不足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子讲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要从书中看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所以读书的过程既是一个增加的过程,又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增加的是新的知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的是自己的缺陷和不成熟的地方。这样,长此以往,学问将会渐入佳境。
    人类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就是因为真理永远在我们的前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