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夫妻翻译家携手风雨路(2006012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6:11: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杨宪益 中国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安徽泗县人,生于1915年1月10日。早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曾先后执教于重庆、贵阳、成都各大学,在重庆和南京任国立编译馆编纂。1953年奉调到北京,长期担任外文出版社外文版《中国文学》主编,1979年起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几十年来,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作,在文学翻译园地上辛勤耕耘,成绩卓著。1999年戴乃迭去世后,杨宪益自己说,他的生命也等于走了。他写下一首缅怀诗,挂在客厅里朝夕相对。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说起杨宪益和戴乃迭,人们总是称呼他们为夫妻翻译家,他们的合作在业内被誉为珠联璧合、不可替代。60年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名字从来没有分开过。 在翻译界,做中文外译工作的人很少,像杨宪益、戴乃迭这样夫妻合作的更是绝无仅有。他们不仅翻译了《红楼梦》,还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作为主要译者和世纪主编,杨宪益和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50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1937年,正在牛津大学学习的杨宪益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戴乃迭。出生在北京的戴乃迭自幼就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两人交往不久,戴乃迭就发现,杨宪益是个非常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他们热恋了。后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为了帮助戴乃迭学习中文,杨宪益翻译了一些中国古代诗词,这也许是他最早进行的翻译工作。 1940年,杨宪益接到吴宓和沈从文的来信,邀他回国教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并附寄来西南联大的聘书。杨宪益欣然接受,他决定带戴乃迭一起回国。 消息转回国内,杨家顿时大乱,亲人们难以接受杨宪益要娶外国媳妇的事实;另一方面,戴乃迭的母亲也坚决反对女儿的决定,认为他们的结合将不会幸福。 记者:当时你们的结合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祝福是吗? 杨宪益:两家都不太满意,不喜欢我们找一个外国的人。可是我们还是要结婚。 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两个年轻人仍然坚持了自己的决定。1941年2月16日,杨宪益和戴乃迭在重庆举行了婚礼,他们还在《大公报》上双双刊登了结婚启示,为他们做证婚人的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洋溢在幸福之中的戴乃迭完全忘记了母亲的预言,她的命运从此和杨宪益、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20世纪40年代,原来很富有的杨家在战争中从天津漂泊到重庆,财产已所剩无几,戴乃迭到中国后没有过上一天大少奶奶的生活,相反她和杨宪益必须到学校教书才能维持生计。作为一个外国人,戴乃迭还遭遇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记者:你们当时的境况是怎样的? 杨宪益:戴乃迭不懂得我们中国的政治,她说话时也不会避讳,所以很快就有传言说戴乃迭是个共产党,我们随后就被解聘了。 此后,杨宪益夫妇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非常辛苦,戴乃迭的工作也一直不顺心。直到1943年,一位朋友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当时的国立编译馆还只有人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没有人进行中文外译。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中文外译一直就显得势单力薄,与外文中译的繁盛景观形成鲜明对比,直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人对中国史学经典几乎还一无所知。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去领导一个部门,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工作。 记者:您当时选择翻译工作,是不是也考虑到这样可以跟夫人一起工作? 杨宪益:对。做翻译对她更合适一些。因为那时候她学中文,她对中国文学也很有兴趣。 记者:从主观上来讲您也没有刻意地想去做这件事情? 杨宪益:也没有想做,对。 记者:你们两位合作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杨宪益:中文她看起来有点困难,一般就是我翻译一个粗稿,然后她在我的粗稿上加工。 在杨宪益看来,有了戴乃迭的帮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翻译的。 解放后的1951年,国立编译馆被撤销,杨宪益夫妇接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北京,当时外文出版社刚刚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在这一时期,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作品。 1964年,杨宪益和戴乃迭接到外文出版社的一个任务,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英文,这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到1968年,《红楼梦》前一百回的翻译已经完成,只要再有一年的时间,这部古典巨著就能全部翻译成功。但是此时,戴乃迭的外国身份再次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杨宪益:那天晚上我们聊天喝酒,后来她去睡觉,不一会军保会就来人把我逮捕了,逮捕就逮捕吧。就是担心家里的人,别的我没什么牵挂。 记者:那您那夜被逮捕后都干了什么? 杨宪益:我去接着就睡觉了 记者:为什么? 杨宪益:没有什么,就是把我逮去的时候已经是11点了,应该睡觉了。 记者:看来进监狱对您没有什么影响? 杨宪益:没有。 据杨宪益回忆,他们入狱的主要起因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们和一位英国驻华使馆的武官是好朋友,来往密切。20年后,这段经历居然造成了一夜之间的锒铛入狱———他们被怀疑是“帝国主义特务”。 “林彪事件”结束之后,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被押在监狱的政治犯的命运也随之解冻。在半步桥监狱度过整整4年之后,1972年5月,杨宪益夫妇相继被释放回家。 出狱之后,夫妇两人恢复了翻译工作,杨宪益开始担任《中国文学》杂志的执行副主编。1978年,本该早就完成的《红楼梦》英译本终于出版,这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通过杨戴的翻译,曹雪芹笔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终于被西方人真正读懂了。事实上,也只有杨宪益、戴乃迭这样的黄金配合,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1978年,杨宪益向外文出版社的领导提出了一个建议。“文革”之后,中国文坛新人新作辈出,而西方社会对中国形势也非常关注,杨宪益认为应该出版一种不定期的英文丛书,专门介绍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这些薄薄的小册子价格便宜,容易翻阅,在西方社会非常畅销。 1993年,香港大学授予杨宪益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但是此时对于名利,杨宪益早已看淡,他曾经做诗:多谢斑斓博士衣,无如心已似寒灰。记者:您做了很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 杨宪益:也没有什么,我想翻的更多了。 记者:您觉得没有完成? 杨宪益:那当然。我觉得在翻译方面,我做得很少。 记者:您翻译的作品,别人只要来借来要,您一律都给,读书人爱书如命,好像很少有人像您这样做? 杨宪益:已经过去就完了。写完了就完了,这没什么。 记者:那您这一生到底看重什么呢? 杨宪益:没有什么。 1989年,戴乃迭的病情突然加重,此后的10年,杨宪益一直守在她的身边细心照顾,可是戴乃迭的病情还是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离开了人世。从1940年跟随杨宪益来到中国之后,除了因公出访,她只回英国探过一次亲,60年来,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中国、离开杨宪益。 记者:她去世之后的生活,跟您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杨宪益:我现在就是感觉到头了。90岁了,应该告终了。 记者:是因为夫人不在身边了? 杨宪益:对。 记者:她在身边的话,还会这么想吗? 杨宪益:那也许再活一百岁,我也没有这个想法。 戴乃迭去世之后,杨宪益再没有翻译任何作品,也谢绝了与朋友的来往,终日与烟酒为伴。他几乎将所有的翻译作品都送人了,只剩下几本早年翻译的小册子。在他简单的房间里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床头却一直挂着戴乃迭去世时他写的悼亡诗。 当初无奈的一个选择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杨宪益和戴乃迭成为了蜚声中外的夫妻翻译家。相濡以沫将近60年,熟悉他们的人都说,很少见过像他们这样恩爱的夫妻。他们生活得融洽、充实,从走到一起的那一天起,两人便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世间的一切。失去戴乃迭之后,杨宪益的生命仿佛也已经凝固,但是他们留下来的上百部翻译作品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们的爱情也将成为传世佳话。(文字材料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和黑暗擦肩而过——秦晖自述(20060131)
- 下一篇:回忆父亲--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