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为其难尽力而为——阎步克教授访谈录(下)(2005032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1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问:我们注意到您近年用“品位—职位”概念研究官阶制度,现在有什么新设想吗? 答:这个课题其实是从一个小小的考证开始的,也就是北周军号散官的“双授”。这问题很隐晦细小,然而我希望从中牵引出更多问题。早年曾浏览过一本文官制度的书,其中提到了“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的叙述,这时我参用这对概念,使用“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来解释唐代文武阶官的意义,那么“双授”就可以视作唐代文武阶官的渊源了。进而,我把思路扩大到了魏晋、秦汉以至先秦,完成了一系列的论文,尝试把周爵、二十等爵、禄秩、中正品、散官、军号、官品等等,纳入了一个连贯的思路之中,进而对三千年官阶制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五段分期的模式。相关看法,见于我的《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当然一些基本设想,也遇到了质疑。比如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皇权和官僚既相互结合、也彼此矛盾;官僚可能“贵族化”,这将侵蚀皇帝的专制权势,并导致官阶制度上的优厚的品位待遇;而在皇权较强的时候,皇帝更倾向依职位给予待遇。然而这也遇到了一些不同意见,比如认为官僚与皇权是高度一致的,并无矛盾;品位与皇权之间并不存在我所描述的那种关系。我这本书大量篇幅用于澄清前所未知的历史细节,所以相当难读。这可能影响了对观点的理解。有些批评或属误解。比如有人说,唐宋有复杂的品位制度,可皇权也在强化,这说明我的观点不能成立。其实我在书中是这么说的:较之魏晋南北朝,唐宋皇权恢复了专制权威,所以,唐宋品位制度已回归于官僚政治的范畴之内了。魏晋南北朝才是“品位化”的高峰期,出现了繁多的品位序列;而这时皇权低落,而士族门阀的权势,包括品位性特权,无疑具有“贵族化”的意义。 同时我也感到,尽管现代历史学对传统官僚政治的研究已近一个世纪,但一些基本理念仍有澄清之必要。比如皇权与官僚的关系,是否存在矛盾的方面?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的基本思路,其实就是皇权与门阀的此消彼长。日本学者的“六朝贵族论”,也有相近的意义。还有学者认为,“专制”一词不适用于中国古代。然而我觉得,何必拘泥于西方语境中“专制”的原初意义,此词在中国历史学中已近百年。概念只是工具而已,我们用它来区分事物的差别。在世界史的范围内,中国这种权力高度一元化、集中化的官僚帝国体制,是非常典型的,若它不称“专制”,那什么是“专制”呢?专制政体,是一个经典的政治概念。而把中国皇权视为“专制”,有利于将之与历史上其他不具权力一元化、高度集中化特征的君主区分开来。 复杂的官僚机器和庞大的官僚群体,是贯彻君主专制的基本保障。但若官员是充分“贵族化”的,那么君主就不能称之为“专制君主”了,而在分类学上向贵族政体靠近。周代的贵族政治下,周天子和国君们就不是专制君主。这显示了什么呢?显示政治形态不仅仅与政治制度相关,而且与官僚形态相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进一步说,中国古代存在各种类型的官僚,文官与武官,士大夫与胥吏,士族门阀与寒人,皇亲国戚,宦官家奴,在少数族政权之下还有胡汉官僚之别。他们间的不同关系,以及他们与皇权间的不同关系,在历代都不相同,甚至在一个朝代的前期后期都不相同,从而使各时期政治呈现出不同面貌。 再回到官阶制上。这样的一些基本认识,将影响对传统官僚等级制的研究。打个比方说,若是你一个老板,你将如何安排下属的等级?一种极端的可能,你拥有铁腕并把血汗制度强加给员工,这时候员工的等级,很可能就只是劳务和报酬的等级而已,干活儿才给钱。这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等级,偏重“职位的分等”。另一种极端的可能,是员工越来越难对付,各种奖金、福利、补贴一样不能少;你得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甚至操心到生老病死;没活干也不能把他们解雇,他们倒会把七大姑八大侄都弄进你的公司来。这时的级别设计,就得充分保证其收入、待遇、工龄、资历和晋升,还得授予各种响亮头衔,满足他们的荣耀感。这样的等级,就会向“品位的分等”偏转过去。这个比方是要显示,品位问题与官僚形态、与君主与官僚的关系相关,上述两种情况隐含着两种不同的政治类型。 问题当然还不这么简单,比如老板下面会有些心腹、打手,他们与普通员工又待遇不同了。员工的来源、资质也是个问题,山沟里来的贫苦农民好欺负,有文化的大学生就不那么好惹,等等。在传统王朝之上,也会发生约略可比的情况。 在这里当然不可能把我的全部想法详述出来。大致说,打算把官阶研究的对象确定为二:第一,官职的等级和类型安排;第二,官僚的等级和类型安排。帝国统治者作此安排时有两种考虑:第一个是“运作考虑”,这涉及了对官署和官职等级的技术安排和政治安排;第二个是“身份考虑”,也就是皇帝如何安排对各色各类官僚的身份地位问题。而在中国古代的“官本位”体制下,官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其本身的等级和地位也将影响社会阶层结构。那么官阶问题所涉层面,就可以这样表述:官僚自身的类型和等级是一个层面;向上说,不同类型官僚与皇权的关系是一层面;向下看,不同类型的官僚与各社会阶层的关系,又是一个层面。以此为前提,我们就可以具体观察中国历代王朝的各种位阶品级性质、功能和意义了,如爵级、秩级、俸禄、官品、朝位,中正品,军号、散官、阶官、加官、衔号、资格、学历等等。而且在一个时代各种等级序列中,必有某种或某几种等级序列,发挥着支柱和导向作用。比如在汉代,我们可以把主导性的品级结构概括“爵─秩体制”;而在魏晋南北朝,中正品和军阶的关系变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就是近来正在考虑的问题,也是下个学期的课程上想跟同学们讨论的问题。 问:说到教学,据我所知阎老师几年前就使用多媒体课件了,所讲的“中国古代史”也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在这方面先生花费了很多心血吧? 答:说到多媒体课件,这又涉及兴趣和爱好问题了。其实比起历史学来,我更喜欢那些需要动手、跟电器有关系的东西。少年时就装过收音机,在军队时干的又是雷达兵。十多年前我用一本译著的稿费买了台电脑,随即就旧病复发、沉迷其中了。后来我参加了学校的培训,学习了POWER-POINT。2001年的暑假,便开始动手制作“中国古代史”课程的课件,忙了整整一个夏天。开学后在课堂上试用,感觉既方便、又新鲜;而学生的反映也很好。以前听过这课的同学有的又来听,说确实不一样了,有了幻灯片,一些光靠讲授有局限的内容,就变得非常清楚了。这对我是个很关键的鼓励。 当然筚路蓝缕,开始所做的还很粗糙,所以得一边上课一边修改完善。经常是在屏幕前耗到早上三四点甚至四五点,胡乱躺一会儿,赶紧爬起来吃口东西,又去赶8:00的课。这也怪自己太“唯美主义”,如何表达才鲜明,如何处理才好看,总推敲个没完,结果几乎没一张幻灯片不是改了又改的。若说它们曾“十易其稿”,也并不为过。 PPT课件的优点,是即时提供大量信息,如文字、照片、地图、表格、示意图、书影等等;然而有一利必有其弊:课堂信息量太大,学生记笔记就费劲儿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我又学习制作网页,把课件内容放到互联网上。这样,学生就可以课前在网上预习、在课后复习了。解决了不便记笔记的问题,上课就可以专心听讲了。网上的讨论区,也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方式。现在我各门课程都使用课件,已有三门课程上了网。按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的要求,精品课的网上部分每年要更新15%。所以这个寒假里,我又补充了不少新的内容,欢迎大家经常浏览,网址是http://www.hist.pku.edu.cn/person/yanbuke/mulu03.htm。这里我想说明一下:网页上的幻灯片画面,是通过PPT文件保存为JPG文件而来的,这个过程中清晰度大为下降,PPT原件比网页漂亮多了。换句话说,网页上的幻灯画面代表不了我的制图能力。 制作PPT课件和网页,再加上管理BBS和参加讨论,比起以前仅仅准备讲稿来,就得多费几倍的事。三四年中在这上面花的精力,大概足够再写一本书了。不过觉得还是值得,一方面改进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爱好。有次闲聊时陈嘉映先生问我,假如下辈子不搞历史,我打算搞什么?我说我肯定去学平面设计和电脑艺术。这是真心话。现在很多中学都使用多媒体课件了,所以大学新生们对这种教学手段毫不陌生。在我网页的留言区中,就有一些中学历史老师浏览之后的留言。 问:说到中学历史,阎老师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有什么看法? 答:在中小学时我没上过历史课,对近年的中学历史教学也无了解。但曾浏览过一些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的网站,觉得中学老师们为历史教育付出了巨大努力,值得我给予敬意。很多历史教案,在系统性、丰富性和形象性上都相当之好。他们的技术也比我强,好多老师会做FLASH,我就不会。现在的中学课堂,想来远不是我当年的那个样子了。 若有什么束缚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话,我想也许就是应试教育制度了。有时问起新生在中学学历史的情况,他们说,就是老师讲原因、过程、结果,自己背原因、过程、结果。这样一来,人类五千年丰富历史的启迪和魅力,都抽象化为一些标准答案的教条了。那么历史就很难成为一门启人心智、娓娓可听的课程。其实若着眼于未来的大学历史课,我倒希望中学老师以讲故事、讲知识为主,而不要过多罗列原因、意义、评价。因为大学中往往要花很多精力,去纠正中学课本所灌输的那些教条和那种思维方式。然而在应试教育下,任何课程都只能成为一种得分技巧的练习,这时候存在的问题就很难有重大改观。然而高考制度虽偏离了素质教育,它本身却另有意义:它给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在目前发挥着维系社会公正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这情况看上去让人左右为难,像一个死结儿。 其实研究生考试也有类似问题:公平与学术的矛盾。我校法学院的博士招生引发了不小风波。我在网上看到了许纪霖先生的文章,与他颇有同感。在早先考研的人数很少,而且一般是打算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才考研;导师一般也有较大空间选择有潜质的学生,谢绝那些不合适的人。研究潜质,绝不是考试所能考出来的。但现在不同了,读研是谋求学历,考研是他的权利;考分要斤斤计较,程序要无懈可击。说实话,对高分学生,既便面试不满意我们也不敢轻易不录取,担心考生不依不饶。我曾跟我的老师聊起过这个事情。按我们的老观念,招研是学者挑弟子,那么像朱苏力那样的优秀学者,是可以按个人倾向选择弟子的;但现在却不相同,社会认为导师的责任,是受雇于国家而为考试及格者提供学历教育。在数十万考研大军面前,我想我们老师还是改变观念吧。毕竟,公平和权利也是值得珍视的,在目前的社会风气下,放弃考分这个尺度,确实无法保证导师不滥用权力、徇私违规。 回到中学历史教育上,我想事情的主流应该还是好的。与我的少年比起来,我们的社会毕竟进步了很多很多,大大开放了,多元化了。中学老师付出了自己的汗水,而少年朋友也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去了解历史。新一代人总是更聪明、更开阔、更有个性,应试教育束缚不了他们。就我的感觉而言,中学给我们提供的学生是很优秀的。我当年入学时可远不能跟他们比。他们将来一定比我强。 谢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