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4)

⑤本书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百科小丛书》第五十一种出版,署名李守常。此处引文据《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208-212页。
    ⑥(44)《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1版自序。本书初版于1930年现代书局, 此处引文据群益出版社1954年4月第4版。
    ⑦(12)金灿然:《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续)《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1日。
    ⑧翦伯赞:《殷代奴隶社会研究之批判》《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2卷4期,1935年11月。
    ⑨顾颉刚说:“近年唯物史观风靡一世”,许多人因而责问他和疑古派为什么不采用这一历史观,迫使他声明:“他人我不知,我自己决不反对唯物史观。”“方法热”的压力之大于此可见。(《古史辨》第四册序,1933年朴社出版)齐思和说:“北伐后的中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的观点对于中国过去的文化加以清算。”“假如古史辨运动可以象征五四的史学,那么中国社会史论战便可以象征北伐后的新史学。”(《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1949年10期)郭湛波说:自“甲午之役”始,中国近50年来思想演变经过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自“北伐成功”开始,“这个时代的特征,以马克思体系的辩证唯物论为主要思潮。”(《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6年再版本,第195-196页)
    ⑩(11)(13)(16)(17)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新知书店1939年再版,此处引文据东北新华书店辽东分店印本,第136、3、136、2-8、155页。
    (14)《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号)》第3辑第2页。专号共出3册,第1册出版后10天内便销尽了两版,可见影响之大。
    (15)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生活书店1937年7月出版,此处引文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翻印本第112页。
    (18)《中国历史研究法》,峨嵋山出版社1942年版,第107、120页。
    (19)《略论中国史研究》,《学习生活》第10卷第5期,1943年5月。
    (20)(28)见《怎样自我学习》,新华日报图书课1945年2月出版。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21)(32)《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原载上海《中华论坛》2卷2期(1946年10月1日),此处引文据《史料与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22)冯的话见其为马乘风《中国经济史》所作的序,马书由商务印书馆1937年11月出版;钱的话见其《国史大纲·引论》,该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
    (23)齐思和:《中国史学界的展望》,《大中》第1卷第5期;聂崇歧:《对现在史学界几句诤言》,《现代知识》第1卷第11期。
    (24)(38)(41)(46)(47)《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30页,第1页,第8页,第4页(此段评语,在建国后的各种版本中均已删去),第1-2页。
    (25)转引自郭沫若。《驳〈说儒〉》,《青铜时代》,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106页。
    (26)(29)(30)(31)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初版于1946年,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引文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增订版,第17、17、14、14页。
    (27)翦伯赞:《历史学上的人名地名与年代》(香港)《文汇报》1948年10月28日。
    (33)《青年学习》1卷5期,1946年4月出版。
    (34)《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初版于1943年10月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第2卷《秦汉史》,初版于1947年8月上海大学出版公司,本卷序文曾题为《秦汉史料新研》在1946年7月4日上海《文汇报》刊出。许冠三先生说:“群书之外,翦最看重的是考古材料”,“《中国史纲》的两篇序文,读来竟象是为考古学做广告。”(《新史学九十年》〈下册〉,第126页)
    (35)(36)翦伯赞把“传单广告”也列为史料的对象,为前人所未及;见《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一文所论。
    (37)早在社会史论战期间,吕振羽就曾检阅过有关殷周史的文献资料(《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史料的选择》章),后来吴泽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做过类似的工作。
    (39)(48)《中国历史的翻案》,作家书屋1946年版,第22-25、18-21页。
    (40)(49)《中国古代社会史·自序》,初版于新知书局1948年,引文据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年8月沪初版。
    (42)《历史人物》,海燕书店1947年版,第166页。
    (43)《海涛》,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19-124页。
    (45)《卜辞通纂·后记》,文求堂1933年版。
    (50)《中国史纲》第一卷《序》。
    (51)《新史学九十年》(下册),第128页。
    (52)请看本丛刊的总编辑委员名单,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太平天国”部分的编者队伍组成。
    (53)请参考《人民日报》1981年4月2日和8月25日、《光明日报》1981年3月18日和5月18日所载有关论文和报道。
    (54)第一,解放前的对抗多少带有政治性质,现在,史料学派的大部分成员政治上已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第二,解放前,史料学派偏重材料,有排斥唯物史观的意向,现在,人们主张“回到乾嘉去”,则主要是抵制历史研究中的教条主义、公式主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