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民族凝聚力源自共同文化

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的共同文化共存共荣。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的国度里,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的形成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标志。
    民族的共同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创造。固然,在阶级社会中,每个阶级都有它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但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阶级之间,还有一些共同的要求,这集中地表现在三个问题上: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广漠的自然界是人类面对的一个客观存在,我们民族的自然观是天人合一。古人以为,人间有什么,天上似乎也有什么,所以,帝王君主又叫天子。天与人是统一的和谐的关系。这种思想有它的现实基础,农业社会中的小农经济,靠天吃饭,一旦把人与天的关系弄僵了,饭碗就要砸。
    二、人与民族的关系。封建社会时代的民族共同利害,常常是以国家的面貌出现。我们传统的民族观念,对于山河、领土的态度,是既不向外扩张,也不许别人来侵犯。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是构成我们这个民族的各阶级都能够接受的最高值仰。历史上那些被人景仰的人物,常常是维护祖国统一,打败异族侵略的英雄,例如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相反,那些背叛民族利益的人则被斥为卖国贼、汉奸,为千古世人所诟骂,例如秦桧、张邦昌、汪精卫。
    三、人与家族的关系。中国是家庭本位,一家一户就是一个小国,父子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的缩影。儒家经典讲究“修齐治平”,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都治理不好,自然不能治国。历史上所歌颂的圣君、贤臣,常常是善于处理家庭关系的模范人物,例如大舜、孔子、孟子。传说中的孟姜女,小说、戏曲中的包公,也都是合符这种规范的孝子贤妻。在个一家庭中,还有种种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等等,所以,中国古时许多关于治理家庭关系的格言,是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所共同恪守的。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
    据我的理解,民族的共同文化,它的主要标志正是对待自然界、民族(即国家)、家庭这三个关键问题上的态度、观点、认识。一切文物、制度和风俗,也都跟这三个核心问题有关系。但这绝不是说,由这种超越阶级的民族的共同文化所带来的凝聚力都是进步的、可取的。事实上,其糟粕与精华并存。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认识一致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