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推荐]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上)

 还有一例,即1990年代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这在当时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同时也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学者们。以陈可畏为首的项目组向院里申请重点科研项目,获得了批准,之后产出的项目成果即《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的著作。据陈可畏介绍,从事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从历史地理角度,总结、分析三峡地区的历史地理演变及其经验、教训,对三峡地区今后的农业(包括林、副、渔业)、工商业(包括手工业、交通运输)及文教、卫生事业、旅游事业的发展,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特别是如何利用三峡水库和治理长江,来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如何利用三峡水库和长江水北调,以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提出我们的意见,供中央和有关的领导人作参考”①。项目开展1年多,项目组成员外出考察,“回京以后,各人编写成初稿,最后由主编汇总、成书;同时写成一篇五万多字的报告,上报中央和有关单位,供他们参考”。这个项目成果的一个去向,就是“上报中央和有关单位”,作用就是“供他们参考”。
    这里再补充一些我们所知道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史念海">史念海ersonName>先生在满足社会应用方面的学术成果。1983年夏秋之际,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马文瑞,利用中央领导到陕西延安视察的机会,建议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史念海">史念海ersonName>教授撰写一部《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的著作。书稿很快完成,1984年7月马文瑞撰写了序文,1985年3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次性印数为30600册。序文中说,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实现中国北方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指示,向干部群众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这方面的历史地理知识,推动陕西以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种草种树事业,“我建议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史念海">史念海ersonName>教授编写这样一本书”,“作为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借鉴”。这部书的下发对象,首先是工作在黄土高原农业战线的干部群众。
    1991年5月,史念海完成《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的论文,随即由其所在单位提出具体建议,“备函送请白清才省长审阅。白省长采纳了建议,并批交省林业厅研究办理。省林业厅会同西安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将有关意见向白省长提出报告”。下面是陕西省林业厅的正式行文《关于史念海教授建议解决西安用水问题的意见报告》②:
    省人民政府并白省长:
    收到省政府44号批信后,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史念海">史念海ersonName>教授关于解决西安用水困难问题的建议,我厅同西安市林业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现将有关意见报告如下:
    一、九一年,我厅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史念海">史念海ersonName>教授撰写的《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论文中的建议,曾向省政府递呈了意见报告,提出了五项建议采取的措施。我们认为,从恢复秦岭北坡森林植被,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来考虑是完全可能,也是根本解决西安用水困难问题的重要措施。建设这项工程意义深远。
    二、建议将西安秦岭北坡,即蓝田、长安、户县和周至四县山区部分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纳入到西安用水的配套工程中去,作为秦岭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点建设项目,列入计划,切实加强经营管理。
    三、建议西安市政府成立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市林业局牵头实施工程建设,制定相应政策,征收水源林建设费用。
    四、史念海教授提出在秦岭北坡普遍密植灌木的建议,不够全面。我们认为应因地制宜种植灌木、乔木和经济林等。有条件的地方应重点营造水源涵养功能较好的针阔混交林和乔灌复层林,特别应以复层林为主。
    这是一份不多见(事涉历史地理学)的主管部门回复上级领导的政府内部公文,比之“上报中央和有关单位,供他们参考”的事例,这篇送上去的论文及其建议不仅有了回音,而且还得到一些具体落实的工作意见,表明学者们的建议得到了采纳。这一过程,也反映出史念海教授的科研成果很有分量,其关心西安城市用水问题的意见受人尊重。
    总的来说,无论是当国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期,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阶段,出于责任和道义,任何一名社会成员都应当为国家着想和出力,关键是看怎样做。其中有所不同的是,一个理智健全的社会或时代,会尽可能地让学者发挥聪明才智,期待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做出最好的贡献,而不必让所有学科都去直接同生产实际相结合。
    有的学者为现实服务的意识很强,在形势推动和主动介入两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一致性,做出了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成绩,成为社会所关注和景仰的公众人物,这是一个学科有活力有社会应用价值之表现。还有不少学者喜爱做专门而较为纯粹的学术研究,在艰深或冷僻的基础性课题研究中尽显其才情,这是一个学科根本之所系,希望之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陈可畏主编:《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史念海:《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在这篇论文之后,附有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关于根本解决西安城市用水问题的建议》(1991年5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的《关于史念海教授建议解决西安用水问题的意见报告》(1992年4月24日)及史念海教授收到陕西省林业厅陕林造字(1992)53号公函抄送本后的附记。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真正对现实起了合理推动作用的东西,一定是历经艰辛探索、包含真知灼见的学术珍品。类似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发挥了沿革地理学的最大长处,做出了确切反映我们所经历的多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国家历史疆域政区系列演变图幅,乃是许多学者集体潜心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许多行政级别很低、位置很偏僻的地名,单独看起来并不重要,当汇人这套集中了7万多个地名,方才构成祖国历代疆域版图和政区演变地图之时,就显示出一种巨大的、整体性的、难以超越的感受和效果,人们就会放弃轻视任何一个小地名研究工作的意义的想法。这套地图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同在,无论什么时期,都将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尊重。这正是一个以学术价值展现学者自身贡献的典型事例。
    总之,学者可以而且应该关心社会,参与能够发挥学者自身学识和作用的社会事务。如有的学者提出这样一种表述,“我们历史地理工作者,要为政府当好参谋,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变迁对人类造成的正面、负面影响,以理服人,为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第一手资料。历史的发展为历史地理学这门年轻的学科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机遇,揭示过去,预测未来,创造人类美好的明天”①。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还可能有更多的关心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的途径。
    如果要走向经世致用的道路,那么应该向前辈学者学习,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贡献于社会,包括走出校门,走向实际,找到和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资料,开展积极的研究工作。
    如果工作做不扎实,自己也不走出校门,走出校门也不深入实际工作,仅是喊得多,做得少,或者是做得虚、做得空,没有过硬的成果贡献出来,那也于世无补。这样的为现实服务,是缺乏实质内容的,既无法持久,也难于发挥历史地理学“经世致用”的效能。
    四、 新学科新思潮对历史地理学的影响
    对历史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科莫过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甚至包括环境学科,它们同历史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不去探寻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而是将眼光放在其他学科或思潮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影响方面。
    1.环境考古学的影响
    考古学是一门比历史地理学还具有资历的学科,而环境考古(EnvironmentalArchaeology)的概念则于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提出,至60年代方形成为一门学科,传人我国的时间已在八九十年代。1990年10月,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周昆叔研究员为代表的国内地质、考古学者,聚集在西安市的临潼县,召开了首次“中国环境考古学术讨论会”,会议文集——《环境考古研究》(第1辑)次年在京出版②。1994年年底至1995年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东生院士的提议和指导下,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从此,我国环境考古学研究走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在《环境考古研究》(第1辑)上,考古学家苏秉琦、地质学家刘东生、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分别题词,事涉四个学科,说明环境考古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特定背景。侯仁之院士的题词是:“史前环境考古是历史地理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历史时期环境考古更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以研究年代划分范围的考古学,分为史前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历史考古学(有文献记载后的历史阶段)两大分支,20世纪初又增加了体现工作性质的“田野考古学”。这样看来,侯仁之先生下笔有神,所提史前环境考古、历史时期环境考古二者的区分是根据充足的,而且随即同历史地理学相联系,指出环境考古两个时期同历史地理学的关系。题词虽短,却是至今国内对于环境考古同历史地理学关系最早最清晰的阐发。
    此后,中国环境考古学术讨论会又召开了三次,并都出版了会议论文集。2005年后,《神木新华——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文化生业与环境研究系列报告》③、《澧县城头山——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与有关综合研究》④、《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⑤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环境考古研究带来了新的推动力,也为早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环境背景资料。只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的身份,都是考古学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徐卫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地理学透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辑。
    ②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神木新华——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文化生业与环境研究系列报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报告第35号,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何介钧、安田喜宪:《澧县城头山——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与有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自1942年日本学者提倡“考古地理”概念,到1996年小野忠<冫熙>的《日本考古地理学研究》著作之专章“考古地理学之意义”在我国的《历史地理》第13辑上发表①,传入过程有嫌缓慢。过了近10年,国内方问世了考古地理著作②。小野忠<冫熙>认为:“考古地理学之意义,简捷明了地说,就是以地缘性、空间性的遗迹、遗物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对象,解明人类在已经过去了的年代的地理现象的学问,当属于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前述环境考古学,是指用进行环境科学研究的各有关技术和方法来做的考古学。由于用在环境研究中的技术和方法来自不同的学科,特别是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和生态学,因此环境考古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名称,它主要包括地质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和考古植物学③。这些权威解释使我们明了,考古地理学是在历史地理学体系上产生的,环境考古学则是考古学的一支新学科,来自东西方不同的学术思潮终于汇流到了中国。
    就研究现状来考察,我国环境考古学已有自己的学术组织(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体现了考古学同第四纪环境研究的交叉,学术成果则愈来愈丰厚,而相对来说考古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成果则较少。历史地理学以研究全新世1万年以来的地理环境为己任,就必须联合环境考古研究者,参加环境考古学的学术讨论会,提出基于自身研究所产生的问题,譬如早期聚落的形状和类别、早期人类对不同地形的适应和利用方式及迁移动因、早期动物的自然移动及在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的区别方法等,对有文字以前的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展开独立的或合作性质的研究。
    2.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它的研究角度无外乎是从生物的和文化的两种角度展开,所以就有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划分。文化人类学又有广义、狭义的理解,而狭义文化人类学的理解,往往是基于民族学的立场展开的。
    现今的人类学研究早已离开了关于原始种族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文化报道的阶段,开始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中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如同地理学中的人文地理学,重视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人文现象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④。在不同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中,又可见不同特点的地域表现特点。
    曾几何时,带有一股清新之风的社会变迁、社会转型概念及其专题阐释在历史地理学界出现了。人类学所习说的社会变迁(Socialchange),是指社会制度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变化,面对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环境变化状况,探讨其间人类活动的作用方式,正需要这种细致人微的阐释⑤。
    在以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凡涉及到人类活动,多为大写的“人”或“人类”,看不见整体面貌之下、之内的人的具体情形,缺乏按照性别、阶层、年龄、族群等至关重要的考量要素区分开来的不同部分的人群,这同所选择的研究区域过大有关。同时,也反映学界人文主义地理学思想的有所缺失。而当进入县域下的乡镇、村寨这样较小研究区域时,就需要借助或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时至今日,“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其表述,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竟带来了新的意味。解析人的行为意义,阐释人对环境的认识及其选择的多样性,人类对环境的机能的、心理的适应性,探及在各种生产形式上的自然表现,无一不是需要深入历史场景去加以深入理解的,而这些都离不开文化人类学知识的熏陶和观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日]小野忠<冫熙>撰,王妙发译:《考古地理学之意义》,《历史地理》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261页。
    ②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荆志淳:《西方环境考古学简介》,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0页。
    ④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前言”,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⑤邹逸麟主编的“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已于2008年推出(上海人民出版社),其中有陈业新的《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冯贤亮的《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尹玲玲的《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杨伟兵的《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等。
    仅仅以整体的人类作为分析对象,这自然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真切性。譬如,对区域开发过程(包括不同地貌单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既无基于生存权方面的对于劳苦大众开发活动的同情体察,也没有考虑所有制因素下人的行为之收敛或放开,不去建立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参照,只是一味斥之为对环境的破坏,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特定条件下人之行为。
    此外,还有人类地理学专著的出版①,亦在提示我们——对于边远或边疆地区、政区交界地带、少数民族分布地区诸多研究课题来说,文化人类学这门立足于人类学和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具体应用中所享有的无限魅力和深远影响。
    3.社会学(社会史)的影响
    为了深化研究主题,一些年轻的历史地理学者开始眼光朝下,走向民间,关注的阶段集中在明清和民国时期,着意于从普通的乡下获取对研究区域内社会组织、群体的考察认识,了解当地人对于环境的认知方式和经验,这完全符合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在具体操作中,他们不由自主地接触和学习到社会史的若干研究方法。
    这方面比较成熟的专题研究和理论阐释,自然当推及意在理解中国史内在发展规律之关键的中世理论——共同体理论②。学术界提出的诸如豪族共同体、村落共同体、水利共同体、地域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等概念和解释模式很多,这不仅是诸多学科协力研究的结果,而且还浸润着西方汉学思潮的多种影响。
    到80年代初期,在地域共同体论述之后,学术界又有了地域社会观点的强调和阐释.森正夫对此的阐释是:“一方面孕育出阶级间的矛盾与差异,另一方面为了达成广义的再生产而面临了共通的现实课题的诸个人,在共通的社会秩序下,经由共通的指导者、指导集团之指导,而被统合于同一地域场域。这样的场域我们称之为地域社会。”③这一方法概念,相对于世代生活于同一地域或地点的村社人群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和相互制约的场所。无论怎么说,就人类及于环境演变的作用而言,这都是极为重要的论述内容。
    社会学理论中还有一种“社会控制论”,也被历史地理学者选来用作研究手段。邹逸麟为冯贤亮博士论文《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作序,里面写到:“本书是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比较新的角度对江南地区社会的长期稳定的内在因素所进行的全面考察,主要从行政管理、地方防护、水利调控、灾害应变机制、宗教和民间信仰意识等方面,分析中央、地方政府和民间三大层面,如何培育自然和社会两种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即所谓社会控制,使社会长期处于稳定的秩序和发展势态。”④该书出版以后,“社会控制论”的观察视角不胫而走,随着历史地理研究的继续深入,类似这样的主动采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做法还会增多。
    地域的社会组织是复杂多样的,氏族部落、家庭、家族、社区、邻里、各种社会集团被作为研究对象以后,学者必须寻求一种历史地理学之外的研究方法,这首先是社会学及其社会史的研究。尽管方法来自社会学,但研究主题却是历史地理学的。
    4.环境史研究的影响
    环境史研究属于1978年以后逐渐传人我国的学科。国内环境史研究学者认为:“其实,就所涉及的问题来说,环境史并非20世纪的新创。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它原来是以‘历史地理学,的形式发展的。直到70年代初,‘环境史’实际上还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在论述自然环境中第四纪变迁和史前变迁时惯用的术语。中外学者在追寻环境史兴起的原因时,都提到了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和交叉以及环境史的悠久历史。这表现在: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考古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发展从历史学外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而英、美的历史地理学、美国的边疆学派和法国的年鉴学派等则从历史学内部为环境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此类观点无疑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⑤同其他学科的大量交叉,当为晚出学科的一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曾昭璇等:《人类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日]古川道雄撰,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世界汉学论丛”之一,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③[日]森正夫:《民众叛乱、社会秩序与地域社会观点——兼论日本近四十年的明清史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2007年第5卷第2期。
    ④邹逸麟:《序》,见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梅雪芹:《20世纪晚期的环境史及其学术意义》,见《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9页。
    尽管较多的环境史研究者不大可能离开历史地理学的论著,去研究中国的环境史题目,但环境史毕竟有自己的学术思想,那就是它专注于历史上人与环境接触的界面、方式及其展开的过程。需要提示的是这里说的不是“人地”或“人与地”。美国环境史学会及欧洲环境史学会创建人J.唐纳德·休斯的最新著作《什么是环境史》介绍说,环境史“作为一门历史,是对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是使用生态分析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一种手段”①。也就是这些缘故,国内学术界对环境史还有生态史、生态环境史的不同称法。
    环境史研究及于历史地理学的影响在哪里?它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地方又在哪里?笔者思忖还是在于一一有在特定环境里生存的人群。因为有了人群这个研究对象,研究者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把生态眼光、界面选择、鲜活故事的工作做完,做精彩。1995年台湾出版的《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②中所收大多数论文正是这样,200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③所收大多数论文也是这样。
    相对于国内历史地理学已经形成的研究风格而言,“人”的位置在哪里太不重要了,作品中间或者看不见,或者又太大(多为整体的人),缺少有名有姓的人、有名称有记号的人群。谁若设想在这样的框架里多做一些人文性质的分析,有时会面临不被看作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质疑。在J.唐纳德·休斯著作里有这样一段话:“有几个历史领域与环境史关系密切,因此常常很难划出一条严格的分隔线。而且,如斯蒂芬。多弗斯评论的,‘很难确定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的界线’。历史地理学家发现他们能安然无恙地跨越与环境史之间的边界,写出一些环境史佳作。”④这说明具体做工作时,还是不必设置过于严格和清晰的界线为好。
    5.GIS技术的影响
    对往昔地理事物的关注和研究,构成了历史地理学的思考主线。采用历史学方法提取文献资料,再使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保存、处理、管理和分析这些可以看作是地理空间数据的资料,在国内外已经发展到建立“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ChineseHistory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的阶段。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地理信息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复旦大学CHGIS项目于2001年1月8日正式启动,由罗斯基金会提供资助。该项目试图建立一套中国历史时期连续变化的基础地理信息库,为研究者提供GIS数据平台、时间统计以及查寻工具和模型。该项工作幕?》直鹄醋蕴菲滏?鞅唷吨泄??返赝技??SPANlang=EN-US>(8册)、施坚雅(加州大学Davis分校)开发的中国空间结构模型(包括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社会市场系统的8个层次)、WilliamLavely(华盛顿大学)推动研制的中国时空计划(CITAS)数据库、RobertHartwell(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唐至明时期6个时间断面的历史GIS数据、LawrenceCrissman(格里菲斯大学)的当代中国县级行政界线(1980~2000年)连续变化GIS数据。谭其骧的学生要把他主编的地图集数据化,这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对原有历史地理学成果的一种发扬光大。
    据有关方面介绍⑤,该项目设计的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GIS数据平台,并充分考虑了数据的灵活性,允许更新版本以及变更数据的特征属性、空间形态以及有争议的政区实体等。该项目试图建立的这个可靠的、开放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其长处在于可以保持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修改和更新,这正是它胜于纸质印刷地图的地方。只要有新的内容,新“版本”在互联网上一发布,就可供用户下载使用。目前,CHGIS数据1.0版至4.0版的面世,标志着该项目已取得越来越成熟的阶段性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④[美]J.唐纳德·休斯撰,梅雪芹译:《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②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上、下册),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出版,1995年版。
    ③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⑤禹贡网站:http//yugong.fudan.edu.cn;美国编纂处网站:http//fas.haryard.edu/~chgis.
    学界对此的评论及产生的联想是,该项目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为我国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地理学在定量化、信息化研究方面,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它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依然还停滞在定性描述之中,从而造成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研究结果,因缺乏量化指标,很难与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衔接,不能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凸现其重要的科学价值,进而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应用与推广,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①。历史文献资料难以进行定量化处理,这是历史地理学科的特点;采用GIS技术开发历史地理论著成果,研制新产品,CHGIS项目给学界提供了足够的启示作用。
    五、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在西方世界,于1975年在英国创刊的《历史地理学杂志》(JournalofHistoricalGeography)是十分专业的国际刊物,它代表了英语世界的历史地理研究水平。据有关论文介绍②,在创立《历史地理学杂志》以前,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H.C.Darby)的论文,都是发表在其他学科各种不同的专业杂志上。如果拿英国《历史地理学杂志》同1921年11月在南京由地学研究会创办的《史地学报》相比,我们早了54年(《史地学报》在1926年10月停刊);同1934年3月1日禹贡学会在北平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相比,我们早了41年(《禹贡》半月刊在1937年抗战期间停办);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历史地理》集刊(1981年创刊)相比,我们仅晚了6年;同北京环境变迁研究会主编的《环境变迁研究》集刊(1984年出版第1辑)相比,我们仅晚了9年;同陕西师范大学主编的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出版第1辑)相比,我们仅晚了12年。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起步并不算晚,1978—2008年间的发展堪称快速。
    英国《历史地理学杂志》于1975~2004年期间发表约600篇左右专题论文,每期容量有限,仅能发表4~6篇论文,稿件刊出时间约为2~3年,且主要发表欧美学者的论文(1975~1997年英、美、加三国学者发表论文占80%以上)。该刊所反映的历史地理学科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③:
    (1)研究区域的国际化。尽管由于作者群方面的原因,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英格兰、美国和加拿大,但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论文也不少。据统计,1975~1997年的404篇专题论文中,所研究的地域包括非洲、南美洲、大洋州、欧洲和亚洲的48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以后,研究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更加广泛。国际知名历史地理学家的主要活动地域,如同其研究范围和地域一样,主要是在欧美。
    (2)研究主题的多样化。据统计和归纳,1975~1997年的404篇专题论文中,共涉及26个方向,分别是:a.理论、综述、文献;b.政治与行政地理;c.探险与地理制图;d.环境变迁与灾害;e.景观;f.社会;g.乡村与区域社会地理;h.区域聚落;i.城市网与城市化;j.城市经济结构;k.城市社会结构;l.经济发展;m.自然与资源管理;n.土地与利用;o.农业、畜牧业;P.商业贸易;q.工业制造与工业;r.通讯、交通;s.文化;t.休闲与旅游;u.宗教;V.健康、卫生与医疗;w.教育;x.人口;y.移民;z.民族与女性……这里呈现的是研究主题多样化的色彩。
    (3)研究时段的近现代化。由于历史和文明进程的时间不同,研究传统和学术兴趣各异,《历史地理学杂志》专题论文所关注的时间段,主要是17世纪以来的环境变化,有些专题论文甚至是研究最近几年的地理现象。
    此外,为《历史地理学杂志》撰稿作者的身份,也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他们不似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研人员多为历史学、地理学专业背景,而是五花八门,专业、职业很不相同。如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赛明斯教授曾经说过,历史地理学在西方一些学者看来,是属于人本主义的东西,与科学无缘,历史地理学者是跟画家、诗人相近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地理研究》2004年第23卷第3期。
    ②③段伟:《三十年的发展与成就——兼论<历史地理学杂志>的贡献》,郭声波、吴宏岐主编:《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第583~594页。
    在日本,颇有传统的东洋史学界,二战前后出现了一批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见长的著名学者,如小川琢治、小牧实繁、白鸟库吉、青山定雄、松田寿男、日比野丈夫、森鹿三、前田正名、松崎寿和、保柳睦美、斯波义信等人。但从1980年代以来,却少有新人继承者。现在活跃在学术舞台上的妹尾达彦、鹤间和幸、谷口满、原宗子等教授,主要是在都市史、断代史、农业史的领域内从事同中国历史地理有关的研究。在主办学术期刊方面,日本的历史地理学会编辑的《历史地理学》(1959年发行,季刊)、《历史地理学纪要》(1959年发行,年刊)等一直都在出版发行,所发表的论文,则是以日本的历史地理研究选题为主。2001年古今书院出版的《历史地理调查手册》一书①,所用实例皆来自日本。作为具有地理学性质的专业学科来说,其较多致力于本国的学术研究,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本学科的国际最高水平呢?2000年,复旦大学葛剑雄在一个题为《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报告中谈到“中国历史地理学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②,他说:“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到今天,究竟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呢?对此,既不应夜郎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以研究对象为标准,即就对中国历史地理现象的研究而言,中国学者所取得的成果无疑最多、水平最高……我国一些重大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如《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震地图集》、《中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