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历史背景(4)(20060520)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4:11:52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四、后期帝国由衰到亡 戴克里先的统治 当罗马帝国已濒临崩溃的时候,统治阶级仍试图挽救大势已去的帝国。 3世纪末,伊利里亚诸帝战胜日耳曼人入侵,镇压了各地人民起义后,帝国的危机有所缓解。284年,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284—305年)取得帝国政权,接着,戴克里先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性措施。他首先废除元首制,正式确立君主制,并向东方君主学习,穿皇袍,行跪拜礼,宣布自己为神明;其次,实行“四帝共治制”,即设立两个正职,称奥古斯都,两个副职,称恺撒,并利用联姻关系制度来维持王位继承和帝国;第三,实行军政分治,行省100个,分属12个行政区,军队分两种:边防军对外,巡防军对内,军团增加到72个,但军队的成份开始蛮族化;第四,在财政上实行新税制,规定了多种纳税的方法,为保证税源,不允许人口流动,不允许市议员改变职业,并规定市议员职务必须世袭。所以恩格斯称戴克里先的统治机器是榨取全民膏血的机构。这就必然加剧社会矛盾,戴克里先还试图改革劣币,限制物价,结果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引起更大的混乱。此外,戴克里先还迫害基督教徒。所有这些措施虽然暂时控制了局面,但也埋藏着不少危机。 君士坦丁的统治 305年,戴克里先和另一个正职退位后,帝国又进行了18年的争夺帝位的混战。323年,君士坦丁(306—337年)夺得帝位,他上台后,首先废除“四帝共治制”,把帝国划分为四大行政区,任自己的子侄去治理,试图用家天下的办法来维持帝国的统治;其次是废除近卫军,改为宫庭禁卫队,戴克里先的军政分治,以及边防军和巡防军划分办法则继续保留;第三是扩充官僚机构,亲自任命了许多新官职,结果引起机构的雍肿性和寄生性,宫庭中仅理发师和厨师就各有1千人。为加强统治,他又于324年在拜占庭建新都,330年落成之后迁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失去了政治中心的作用,但机构雍肿和迁都这种劳民伤财的作法,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第四是颁布了倒行逆施的奴隶法,如允许贫民出卖子女为奴等;第五是利用宗教加强专制统治,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这是基督教的转折点。 君士坦丁死后( 337年),帝国又发生了十多年的争夺帝位的混战,加上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政策都加剧了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恶化,帝国急剧衰落。狄奥多西(379—395年)虽一度恢复统一的残局,但无法建立稳固的政权。狄奥多西死后,于395年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统一的罗马帝国从此不复存在了。 帝国的末日景象 帝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开始走向灭亡。 4到5世纪,帝国农村荒芜,工商业萧条,人民贫困,政局混乱,呈现出一幅破败景象。此时,中、小土地所有者破产,大土地所者则成为国中之国,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实体,即自设手工业作坊、市场,有自己的武装、法庭和监狱,成为中世纪领主的胚胎;而失去土地的小农以及奴隶和隶农,一方面地位越来越接近,一方面生活状况逐步恶化,成为中世纪农奴的前辈,新的生产关系萌芽了,奴隶制已走上绝路。 随着中央政权的瘫痪,地方割据的兴起,以及政局的动乱,直接生产者依然在恶化的生活状况下挣扎,他们纷纷起义造反,一度被镇压的巴高达运动在4世纪末又重新发展起来,并由高卢地区发展到西班牙,到5世纪发展成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其它地区也不断爆发人民起义,汇成反抗斗争的洪流。 内乱又引起外患,正当帝国衰亡时,散布在帝国北部边疆的日耳曼人也不断侵犯罗马边境。这样,一个从内部打击,一个从外部打击,内外夹击,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蛮族的入侵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蛮族的大规模入侵是从 376年开始的。4世纪中期,来自亚洲的匈奴人结队向西推进。到375年,匈奴人进攻东哥特人,在匈奴人的打击下,东哥特人进入西哥特人地区,迫使西哥特人向西迁徙,西哥特人在罗马政府的允许下渡过多脑河,到罗马境内避难,但避难的西哥特人又受到罗马帝国的非人待遇,迫使他们在376年起义,皇帝瓦仑斯率4万大军前去镇压,在亚得里亚堡附近决战时罗马全军覆灭,瓦仑斯也被烧死在一间茅屋内。此后,西哥特人在其首领阿拉里克带领下,不断向西推进。410年,西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因奴隶打开城门响应,这座“永恒之城”第一次被攻陷。西哥特人洗劫罗马6天后,继续西进,后在西班牙建西哥特王国(419—714年)。 继西哥特人之后,入侵罗马的蛮族还有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此外还有匈奴人、阿兰人、阿瓦尔人等。其中匈奴人于 452年兵临罗马城,使这座古城连遭洗劫。455年,汪达尔人又进入罗马城,大掠15天,将这座古城洗劫一空,人们把汪达尔人的这种野蛮洗劫行为称之为“汪达尔主义”。 蛮族入侵的结果是各自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自己的王国。这些王国是:西哥特统治西班牙,东哥特统治意大利,法兰克和勃艮第统治高卢,汪达尔人统治北非。这样,西罗马帝国已是外族统治的天下,躲到拉文那偏安的西罗马帝国政府,此时也成为日耳曼雇佣军的傀儡。 476年,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举行兵变,废黜了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早已名存实亡的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东罗马帝国则继续存在了近1千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历来是学者们感兴趣的问题。西方学者对此有不同说法,有偶然因素论、基督教影响论、人口下降论(瘟疫、混战)、种族混杂论、土壤枯竭论、气候变化论(指降雨量)、铅中毒论等。这些看法都有片面之处。 我国学者对此一般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奴隶制陷入绝境;二是人民起义;三是蛮族入侵。这较之西方学者的看法显然要全面些。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斯巴达克起义的规模并不亚于巴高达运动,以至罗马无人敢出任执政官职务,但这次起义最终还是被镇压了。马略执政时,日耳曼人入侵的规模更大,并歼灭 8万多罗马大军,但马略在两年内的时间把日耳曼人杀掉16万多,俘虏10万多。安敦尼王朝时,除起义和蛮族入侵外,还有可怕的瘟疫,但帝国仍处在繁荣时期。据学者们的研究和统计,蛮族的入侵不仅是分批进行的,而且规模有限,西哥特人、东哥特人各有10万人左右,进入北非的汪达尔人总共才有8万人。此外,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不是改朝换代,而是彻底灭亡,以后的历史是日耳曼人的历史,是西方新的历史的开端,因为日耳曼人还处在原始社会瓦解阶段。所以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应强调其内因。 首先应强调,它的灭亡与频繁的宫庭政变有关。在屋大维之后,帝国就出现频繁的宫庭政变恶例,安敦尼王朝后直到帝国衰亡,统治阶级的内乱不断,这无疑是自削其力。 其次应强调,它的灭亡与帝国的腐化堕落有关。朱古达战争时,帝国就开始腐化堕落,上到执政官,下至村长,没有不贪污受贿的。西塞罗还算清廉官,居然有 6幢别墅,每套别墅都配有全套班子的仆人和花匠,贪官就可想而知了。帝国危机后,这种现象更加加剧,4世纪时,节日竞多达175天,平均两天就过一个节日。除过节外,再到竞技场、浴园去消磨时光,然后再用请客办宴会的方法来消磨时光,由于吃喝成风,以至被邀请者应接不暇,于是,医生发明了吐药,赴宴者一处完成任务后,赶快吃吐药吐掉,然后再匆匆忙忙到另一处,如此不断。自由民也不例外,他们鄙视劳动,靠富人施舍过半饥饱的生活,3—4世纪时,城市的流氓无产者竞高达80万人,帝国的特权公民不仅把体力劳动转嫁给了奴隶,连部分脑力劳动也转嫁给了奴隶。所以恩格斯强调:这种自由民鄙视劳动的奴隶制,是社会机体的毒剌,是使罗马走上绝路的毒剌。 总之,西罗马帝国表面上被日耳曼人给灭亡了,实际上充满了阶级自杀行为,所以它彻底灭亡了,西方从此又进入一个黑暗时代。 五、承前启后的罗马人 古罗马的文明也不是从零开始的,它出色地继承了古希腊的文明,为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人文科学 罗马人不仅把古希腊人创造的人文科学发扬光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 从文字来看,早在王政时代后期,罗马人就从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殖民地那里借用古希腊字母创造了拉丁文字,而拉丁文字众所周知,又派生出许多欧洲文字。 文学在共和时期基本上是以介绍为主,即把古希腊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拉丁文或模仿古希腊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如第一位诗人安德罗尼库斯(公元前 284—204年),把《奥德赛》译成拉丁文。第一位拉丁诗人尼维阿斯(公元前270—200年)既翻译过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也写有第一部罗马史诗《布匿战争》。喜剧家普劳图斯(公元前254—184年)一生写过130部剧本,流传下来的有20部,其中《孪生兄弟》、《一坛黄金》等比较有名。 拉丁散文创作的成就也比较高,如老加图(公元前 243—149年)的《创世纪》、西塞罗(公元前106—43年)的反对“喀提林阴谋”的演说和反对安敦尼的演说,尤其是恺撒的《高卢战记》,既是史学名著,又是散文杰作,这位政治军事上的风云人物在戎马倥偬之际也显示了他的非凡才华。 帝国时代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当时出现了三大诗人:维吉尔(公元前 70—19年)的代表作是《埃尼阿德》,叙述的是特洛亚英雄埃尼阿德在希腊联军攻陷特洛亚城之后出逃到意大利建立国家的故事。贺拉西(公元前65—8年)的代表作是《颂歌》,是歌颂屋大维及田园生活的,是罗马抒情诗的典范,备受后世推崇。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年)的代表作是《变形记》,描述了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对后世影响较大。 帝国衰落时文学也趋于衰落,但此时还出了一位小说家阿普流斯( 125—180年),代表作是人们熟悉的《金驴记》,他有西方“小说之父”的头衔。 在史学方面,罗马流传下来的作品比较丰富,共和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及代表作有:波里比阿(公元前 200—118年)的40卷本的《通史》,萨鲁斯特(公元前86—34年)的《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恺撒的《高卢战记》。帝国时代著名史学家及代表作是: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的142卷的《罗马史》,塔西陀(55—120年)的《历史》、《编年史》、《日耳曼尼亚志》等,普鲁塔克(46—120年)的《希腊罗马伟人传》,阿皮安(95—165年)24卷本的《罗马史》,阿里安(96—175年)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等。 罗马的哲学不及古希腊哲学成就高。共和时代的哲学以模仿为主,但也有特色,如卢克莱修(公元前 90—55年)的《物性论》,这是把抽象的哲学变成诗歌的罕见之作。帝国时代琉善(120—180年)的唯物论哲学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就从其作品中找思想武器,琉善还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按劳取酬。除此之外,帝国都是一些唯心论和神秘主义,以及禁欲主义等与帝国危机相适应的哲学,如新柏拉图派、新斯多葛派等。 罗马在法学方面成就突出。共和初期时就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又有“市民法”或“公民法”,随着帝国的形成,出现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关系,以及非罗马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公民法已不能适应庞大帝国的需要,于是,适合复杂社会关系的“万民法”应用而生,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法学家,他们著书立说,也促进了法学的发展。帝国危机时,法学家的研究活动虽然停止了,但一些皇帝进行过法典的编纂工作,如 290年的《格里哥安法典》和《格尔摩格尼安法典》,所有这些成就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进行大规模系统编纂法典的工作打下基础。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专门的评价。 罗马的建筑艺术成就也很突出。罗马城既是首都,又是文化名胜,也是后来欧洲各大都市建筑的标准。罗马的建筑艺术主要是从屋大维开始兴盛起来的,其著名建筑物主要有: 万神殿,修建了 150年(从屋大维到哈德良),殿高43米,正门有8根大圆柱,高大的青铜门至今犹存。 科罗赛姆大园形露天剧场高 48米,可容纳5万人,有80个出口,剧场中心舞台的周长为524米,可以灌水成湖以表演各种海战。 卡拉卡拉大浴场面积达 12公顷,可容1800人同时入浴,该浴场还设有图书馆、健身厅、演讲厅、交谊厅、商店,这种浴场实际上是一个俱乐部活动中心,而这样的浴场仅罗马城就有16座。 凯旋门和纪功柱是炫耀帝国对外战争的胜利与战功的纪念性建筑。提图斯的凯旋门(建于 81年)和君士坦丁的凯旋门(建于312年)有高而宽的拱门,墙上刻有铭文,雕饰极为华丽。纪念柱一般立于城中心,图拉真纪念柱是其中代表,此柱高达35米多,底径3.7米,柱身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分18段,有石梯盘旋而上达至柱顶,柱身上雕刻着200米长的雕带,绕柱23匝,柱头上立有图拉真全身雕像,极为壮观。 宫殿有尼录的“金屋”,哈德良的行宫,后者有西方的圆明园之称,十分壮丽。此外,还有城市广场,非常实用的空中引水道多达 31条,有的高达50米,辐射形的道路有372条,总长8万公里,西方“条条道路通罗马”之说即由此而来。 自然科学 罗马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是理论科学少,应用科学成就高。在农学方面有三位著名的农学家,他们是老加图(公元前 243—149年)、瓦罗(公元前16—27年)、科路美拉(1世纪),他们的农书都具有知识广博的特点。地理学有著名的斯特拉波(公元前64—公元23年),著有17卷本的《地理学》,是古代篇幅最大、资料最丰富、范围最广泛、内容最全面的地理学专著。老普林尼的37卷本的《自然史》是欧洲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巨著,是从两千多部著作中引用资料的独立完成巨作。 古罗马文明同样也是辉煌灿烂的,虽然他有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但也有不少创新,他的法学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交相辉印,共同构成西方古典文明。所以学者们称:古希腊伟大,古罗马光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