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汝窑青瓷与越窑秘色瓷及高丽青瓷关系初探


    在中国陶瓷史上,各窑口之间的学习、模仿、接受、竞争和互鉴从未间断过。在汝窑青瓷之前,越窑已经经历了漫长的青瓷生产历史,并且在唐宋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质量和艺术水准极高的越窑秘色瓷在唐宋时期风靡一时,中外青瓷窑口争先仿效,汝窑青瓷也不例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高丽青瓷,除向越窑学习外,还向汝窑学习制瓷工艺。种种迹象表明,汝窑青瓷与越窑秘色瓷以及高丽青瓷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汝瓷追求的审美风格与越窑秘色瓷及高丽青瓷一致
    汝窑青瓷与越窑秘色瓷及高丽青瓷追求的审美风格是一致的。汝瓷淡淡的天青色所带来的感官享受,容易让人想起宋词中的“明月”“绿水”“芳草”和“春水”等词语;与越窑秘色瓷所追求的“如明月春水”、“如薄冰绿云”的釉色效果,何其相似;高丽青瓷含蓄内敛的釉色,追求的是同样的审美风格。北宋宣和年间随使高丽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内,将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成为“翡色”或“高丽秘色”,将“汝州新窑器”与“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12 世纪前半叶,高丽青瓷在吸收越窑秘色瓷和汝瓷釉色的基础上,发展出呈半透明状,基本没有开片的翡色釉,基本形成了高丽青瓷的典雅风格,即文献所记载之“高丽秘色”。
    汝瓷的胎釉特征、装烧工艺与越窑秘色瓷及高丽青瓷的关系
    (一) 胎釉特征
    与临汝窑和耀州窑青瓷为“高硅质”釉不同(氧化硅SiO 含量在65%-70%),汝瓷釉的含硅量在65.61%,属于“低硅质”釉。北方青瓷的胎为“低硅高铝”,釉为“高硅低铝”。除临汝窑和耀州窑青瓷为“高硅低铝”釉外,钧窑青瓷釉中含硅量达70%以上。汝瓷釉的含硅量最低,与越窑五代秘色瓷釉比较接近(后施岙五代越窑秘色瓷釉为含硅量在64.54%),是“低硅高铝”。硅、铝比例的高低不仅对物理性质,诸如釉的黏度和流动性,以及熔融温度范围均有影响,而且对青瓷釉的成色也有重要作用。此外,汝瓷釉中的氧化钙CaO 含量为10%-14%,后施岙五代越窑秘色瓷釉中的CaO 含量为10%-14%,说明即使各自制釉原料和烧制窑炉不同,汝瓷与五代越窑秘色瓷的釉料配方确实极其相似,由此可见汝瓷与越窑秘色瓷的关系相当密切。
    高丽青瓷的含硅量是60%,属于“低硅质”釉;氧化钙CaO 含量为15%,与汝瓷及五代越窑秘色瓷的釉料配方相似。
    从以上情况看,汝瓷的胎釉特征与越窑秘色瓷及高丽青瓷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汝瓷的装烧工艺与越窑秘色瓷及高丽青瓷的关系
    1. 裹足支烧工艺
    北宋时期,南北方窑口都竞相模仿越窑青瓷,汝窑也不例外。在制瓷工艺上,汝窑与越窑秘色瓷关系也很密切。“裹足支烧工艺”是越窑在西晋时创出的一种装烧方法,以防止支烧具和带釉坯件的大面积接触;满釉的器物使用支钉(支垫)装烧法,支钉(支垫)的尖端部分直接顶着带釉的器底陷入釉层,有时熔融的釉水留在支钉的尖端部分,犹如包上一层釉,因此叫“裹足支烧”。五代越窑秘色瓷的支点垫痕比较粗糙(图一),汝窑支烧工艺在越窑秘色瓷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所用支钉最小、最精致,留下的支烧痕迹即文献所说“芝麻花细小挣钉”(图二)。
    朝鲜高丽青瓷的支烧方法在继承越窑秘色瓷的基础上,对汝窑生产技术也有吸收和借鉴。高丽窑工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叶学习并掌握了汝窑的支烧技术,采用比较坚实的硅石作为支钉,器物底部残留的支钉痕迹具有明显的“裹足支烧”的特征。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十二世纪青瓷罍子,底部的四个支钉痕迹,细小而精致,可与汝瓷“芝麻花细小挣钉”媲美,显然是受汝窑影响(图三)。
    2. 匣钵装烧工艺
    汝窑出土的窑具有漏斗形匣钵、垫饼和垫圈,在匣钵的外壁粘有青瓷碗片,匣钵内底上遗有沙粒,说明青瓷是用一钵一匣正烧。绝大多数烧制天青釉瓷器的匣钵外壁涂抹一层耐火泥,对于密封匣钵接口和保持匣钵内温度应该有一定的作用,可见汝瓷的匣钵装烧工艺十分讲究。
    越窑秘色瓷采用瓷质匣钵装烧,匣钵之间用釉封口,以保持匣钵内温度、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而使瓷器呈现出天青色,秘色瓷匣钵装烧工艺的讲究程度,与汝瓷不相上下。
    高丽青瓷装烧使用的M 形匣钵,与越窑完全一致,有的连尺寸都差不多。这种从越窑传去的匣钵技术,长期封闭在官窑生产地京畿、全罗南道康津郡以及附近全罗北道的高敞郡等极小的范围内。高丽青瓷用匣钵生产高级青瓷的做法,与汝瓷和越窑秘色瓷完全一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