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引导人们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才能从深层次上破除思想“困惑”,克服各种认识偏差,把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应当运用科学理论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其一、有的人提出,既然社会生产力的本性决定要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而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程度相当高,为什么私有制没有灭亡呢?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这个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它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集中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上,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已同高度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生产力很不适应;另一方面,由基本矛盾的发展引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暂时缓和,又是推动资本主义向前运动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对于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辩证分析,不能仅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从目前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将永远按着适应--不适应--适应这种规律延续下去,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世长存”。当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已几乎达到极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再往前推进,资本关系这个外壳,就会因为再也无法容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被打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灭亡这一历史总趋势。 其二、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还有一个大发展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分析战后帝国主义经济有一段迅速发展的原因时,决不能忽视新的科技革命的决定作用。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腐朽的生产关系能够阻碍和减缓它的发展,但却不能改变它要向前发展的趋势。 其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些新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也没有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改变不了,其固有的各种矛盾就无法解决。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所以,帝国主义在战后的发展和变化,不但改变不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反而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创造了更加成熟的条件。 其四,有的人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是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指出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从不排除个别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社会主义进程在发展顺序上有其特殊性,但总趋势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而不是违背了这一规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和发展中国。 三、在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已经不是一种科学的预测和设想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开创了人类社会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而经历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要继续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身,并把理论和信念统一在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实践之中。 怎样在当代社会主义现实运动中,认识社会主义现实同社会主义理想之间的差距,是当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树立一个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即现实社会主义并不是从理想所规定的那些原则出发的,而是以实践开辟前进道路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马克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是,社会主义并没有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正视和缩短这种差距,正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任务。我们要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实践既然开辟了社会主义胜利的道路,那么,社会主义现实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差距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但这个客观规律与规律的实现程度,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规律所讲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规律的实现必须经过亿万人的实践。实践过程复杂而又多变的,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历史时期之间,不同的行动步骤之间,虽然也会出现许多共同点,但更多的是千差万别。由于受到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实践的结果也有成功与失败。但这是规律的实现问题,丝毫不意味着规律有什么改变。当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大趋势不会自发地完全实现。无产阶级要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在现实运动中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去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要在现实运动中把握大趋势,还必须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是说,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一般情况下(比如不受外敌入侵),其自然历史过程大体上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相继发展的社会形态。这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然而,马克思还告诉我们,一般性寓于千姿百态的特殊性之中,客观的必然性总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来为其开辟道路的。正是如此,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时候,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其过渡的具体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出世界历史发展一般性的同时,从不排除个别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把一般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认识自己的特殊国情,在一般理论指导下揭示出处于一定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具体特征的特殊发展规律,找到本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具体形式,才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活生生的现实已表明,我们已经在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在我们面前,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有许多方面还处在未认识的必然王国。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的理论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也将完善到什么程度,它的优越性也会发挥到什么程度。坚持改革,正是我们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完善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途径。在改革中如何认识和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历史发展规律面前,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我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不断取得新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