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天山西段璀璨的青铜文化——探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2)


    谜团满布的“石头迷宫”
    “快带我们去看看那座‘大房子’吧!”又一群学者来到阿敦乔鲁遗址参观,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一要求。学者们向往的那座“大房子”,实际是考古圈内部的俗称。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项目组撰写的考古简报中,它的编号是“F1”(F为中文“房址”的首字母)。
    阿敦乔鲁遗址,集中分布在阿拉套山山前的一处丘陵周围,丘陵顶部海拔2525米。F1所在的大型石围建筑群,编号为阿敦乔鲁一号居址,这座建筑群位于丘陵西部的南坡下,从南到北,依地势从坡底到坡顶,呈台阶状分布着4个层级的石构建筑遗迹,由5座石构建筑组合而成。这些建筑遗迹,由大型石块排列而成的双石围(圈)构成,露出地表的部分均为单层,大部分未经修凿,保存了自然的表面形态。在地表上,还可以轻松找到另外几座形状不如F1规整的房址的痕迹。
    F1的发掘工作,持续了数年之久。对于这座体量不小的“大房子”,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工作如“剥丝抽茧”般细致。当初出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的阿敦乔鲁“大房子”,像是“迷魂阵”一般,满布杂乱无章的石头,以致有人称它为“石头迷宫”。这些乱石之间有何关系,最初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但从空中俯瞰,杂乱布局中似乎又能找到些许规整的形状。发掘工作开始后,考古工作者们对每块石头分别予以编号,并在图中标明位置。经过反复推敲、尝试,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历经数年,而今出现在人们眼前的这座“大房子”已经显得井然有序。F1形制工整,平面呈长方形。F1的建造显然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和精细施工,在阿敦乔鲁调查发现的十几座房址中,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结构也最为复杂。其规模之大、建造之精,在当时这一区域实属罕见。房址南北外径22米、内径18米,东西外径18米、内径14.6米,计算下来,整座房址面积接近400平方米。内外石围间距达0.98—1.33米,即便只计算“套内面积”,其面积也超过260平方米。石墙由竖立的大石块组成,这些石块最长的近3米,露出地表1.1米,个别石块出现了人工修凿的痕迹。在F1南部石墙中部,有一条向外突出的石砌门道,门道朝向东南,南北长2.78米,东西宽3.15米。
    如今,参观者能够从容进出这座历时多年考古发掘清理后的房址。“闲庭漫步”于这座3000多年前的古院落,人们不由猜想房子的主人是谁?这样大规模的房子为何建造,又何时倒塌、废弃?
    进入后不难发现,整座房址遗迹呈对称分布,可分为4个相对独立区域,体现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房址西北角、东北角分布的是两座半地穴式房子,其中东北角那座面积相对较小。在它们前面的左右位置出现的露出地面的、没有顶的建筑,可以被视为院子的一部分。据推测,院子中还有些仓储性建筑。在院中发现了灰烬土,可能是堆放的烧过的东西。在灰烬土中,通过浮选发现了大麦颗粒。在阿敦乔鲁遗址中,目前尚未发现小麦,因此大麦对于阿敦乔鲁先民饮食的重要性便可想而知。F1面积很大,房间里有火塘,院子里也有生火的地方。
    F1建筑庞大工整、位置特殊、房屋结构复杂,这些都是其他房址远远不及的。F1的选址也经过仔细考量,从F1向南眺望,可以俯视整个博尔塔拉河河谷。而在其后,数座附属性建筑呈阶梯状依次修建排列。这足以说明F1主人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地位。此外,在F1遗迹中还出土了鹿角、完整的小羊骨骼、铜刀、陶器等。种种迹象表明,F1在这一片相对分散的居住聚落群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除了生活功能之外,它还承担着其他功能。在这些建筑群中,它应该是一个活动中心。
    在F1还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房址建筑与其外部的一块大石头存在非常精准的对应关系。丛德新指着正北方向的一块大石头,告诉记者:“这块大石头是被挪过来摆在那里的。我们在发掘时,就推测这组建筑与它有没有对应关系。”这块石头恰好位于F1中轴线的延长线上,在石堆中显得非常突兀,显然是被特意移来,放置在一个事先选定的位置上。这种房址与大石头相对应的组合,目前在阿敦乔鲁找到了3处。除了F1,在北面泉水附近的两处建筑遗址中也出现了类似现象,两座房址分别对应一块大石头,而且大石头旁边还放上了将大石头包围起来的小石块。
    在完整的房址建筑背后,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位于房址中轴线的延长线上。这种特意为之的对应现象,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否是当时人类精神世界中某种观念的反映,目前还不得而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