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司马迁和波利比乌的历史思想(4)

上文谈到,波利比乌没有从宏观上构建起历史发展连续性的观念。他把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历史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来考察,但这并不意味波利比乌以为历史是静止不变的。他也强调变化,而且特别重视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展现地中海诸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他说,他的《历史》是真正的“普世史”(General History)[16](P105),并自称是“第一位写普世史的作家”[7](V.1,4)。波利比乌所言,正是从其书内容横向广通地中海世界来说的。他观察地中海诸国的联系,又是与罗马征服的进程结合起来的。他以四次重大战役,即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和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为主线,把罗马征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这四个阶段之间存在着联系。他说,“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和安提柯的战争源于和菲力的战争,和菲力的战争源于汉尼拔的战争……战争和战争之间虽有许多不同性质的事件发生,但都趋向于一个目标(即罗马的统一)。”[7](V.3,38)另一方面,波利比乌又从广阔的层面描写历史人物的活动。他说,罗马与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地中海地区其他国家纷纷投向交战的双方。马其顿与迦太基联盟,埃陀利亚与罗马人合作,小亚细亚的国家“或派使者去罗马,或派使者去迦太基”。[7](V.5,105)马其顿国王菲力在迦太基人的支持下,入侵伊里利亚、科林斯,占领埃及海外领地阿比都斯。马其顿势力的膨胀,引起地中海许多国家的强烈不满,也严重地威胁了罗马人的利益。所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与菲力战争的原因已显现出来了。地中海地区矛盾的焦点从迦太基与罗马逐渐转变为罗马与马其顿。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期间,塞琉古国王安提柯三世曾答应罗马的要求,不介入战争,但却乘罗马与菲力交战之时,侵占叙利亚南部、小亚细亚南岸部分地区和色雷斯沿岸的一些城市,与这些地区的国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罗马人也认为,安提柯的扩张实际上是准备进攻罗马。这样,地中海地区新的矛盾焦点--罗马与叙利亚的斗争逐渐形成。叙利亚战争后不久,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这场大战同样导源于上一次战争。罗马与安提柯的战争爆发后,马其顿国王菲力曾派兵支持罗马,但同时又在希腊和色雷斯等地扩张势力。这不仅引起与帕加玛、特撒利亚人的冲突,也直接威胁到罗马在希腊地区所建立的控制权。罗马与马其顿的矛盾,终于演为第三次马其顿战争。马其顿人最终遭到惨败。波利比乌说,这次大战后“整个世界都臣服于罗马人的统治之下”。[7](V.3,3)总之,波利比乌把罗马征服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从具体人物活动的联系及其变化中,反映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矛盾的焦点)及其联系,从而揭示了地中海地区统一于罗马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但是,波利比乌这一思想仅表现在对一段历史的分析上,而不是对地中海世界全部历史发展的思考。更需要指出的是,波利比乌观察这段历史内容的变化,也有一个依据。他声称,地中海地区统一于罗马是“一个被确定的过程”,所有的事件都“趋向于一个目标”。[7]这就是说,所有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联系最终都应确定在罗马必定统一的目标之下。显而易见,波利比乌是以自己亲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这一“无可争议的结果”来推定历史人物活动的联系,从一个静止不变的基点来认识历史进程。正是出于这一认识,他断然以为公元前220年以前所发生的事都是“分散的”、“孤立的”,而没有意识到以此年为界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所存在的必然联系。也正是出于这一认识,波利比乌叙史的视野虽置于整个地中海世界,却无法认识历史横向空间内容的变化与历史纵向发展连续性的关系。在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上,波利比乌与司马迁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波利比乌与司马迁对历史进程认识上的差异,与中西古典史学的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史学家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据文献史料来考察历史的演变,意识到历史进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见《论语·为政》、《季氏》、《韩非子·五蠹》等)。而历史的发展又表现出变化,从变中见通,通中见变。《易·系辞》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对这一思想精辟的阐述。在古希腊,史学家则强调依据亲身见闻的资料来考察历史,偏重于当代史的研究。在修昔底德等史家看来,即使前一代的历史也觉得时间上遥远了。[17](P2)更重要的是,希腊史学受到希腊思想“知识论”的影响。希腊思想家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永恒不变的,任何变动的东西不可能成为知识,而只能成为意见。所以史学家考察历史运动,也力求寻找某种恒定不变的东西(如修昔底德历史思想中的人性不变论),从一个不变的基点来认识历史的演变。司马迁和波利比乌对历史演变的认识,都继承了传统的思想。但他们对传统思想又大大地加以发展。公元前2世纪中国和西方发生从分裂到统一,从小国到帝国(或向帝国过渡)的历史之巨变,无疑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司马迁以其恢宏的历史视野和深遂的史识,考察中华民族二千余年历史的发展,揭示了历史纵向发展之“通”和“变”与横向空间历史人物活动的关系。波利比乌则将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地中海世界各国历史人物的活动涵纳于其宏篇巨著之中,从横向空间展示了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他们都提出超越前人的、新的、极富价值的思想,对中西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学诚。文史通义:卷5[M].上海:上海书店,1988.
    [2]〔英〕绍特威尔。西洋史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3]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1986.
    [5]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Walbank,F.W.,A Commemtrary on Polybius,Vol.Ⅱ,Oxford,1967.
    [7]Polybius,The History,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English translation by W.R.Paton,London,1954.
    [8]Tompson,J.W.,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New York,1942.
    [9]〔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汪越。读史记十表[M].史记汉书诸表补订[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刘家和。对于中国古典史学形成过程的思考[A].古代中国与世界[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13]Polybius,The Rise of the Rome Empire,Kilvert,I.S.ed.,Penguin Books,1979.
    [14]Walbank,F.W.,A Commentrary on Polybius,Vol.I,Oxrord,1957.
    [15]白寿彝。史记新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
    [16]Sacks,K.,Polybius on the Writing of Histor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1.
    [17]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vol.I,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English translation by C.F.Smith,London,199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