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善集》是西夏后裔唐兀崇喜(即杨崇喜)所编的一部文集。这部在民间珍藏600余年的历史文献,共分《善俗》、《育才》、《行实》3卷,卷后附有《伯颜宗道传》。全书虽然仅有50000余字,但对研究西夏后裔唐兀氏迁居濮阳后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及其汉化过程,对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史以及相关的其他历史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仅就管见所及,分述于下。 一保存了西夏一支遗民的完整历史资料 唐兀氏本是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的异称。王国维在《鞑靼考》一文中说:“唐古亦即党项之异译。”(注:《观堂集林》卷14。)按唐古即唐兀,亦即党项。《新元史·氏族表》:“唐兀者故西夏国,自赵元昊据河西与宋、金相峙者二百余年,元太祖始平其地,称其部众曰唐兀氏。”如此说来,唐兀氏又成为蒙古人对西夏国遗民的代称。元人吴海在其所著《闻过斋》卷1《王氏家谱序》中又说,西夏为古代羌族,李元昊据河西以为边患,“元初得天下,赐姓唐兀氏”。据此则又说明,唐兀氏是元灭西夏之后,元对西夏遗民的赐姓。以上三种说法虽不同,其实并不予盾,实际都是对党项的异译而产生的误解,都说明唐兀氏是西夏的后裔。 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唐兀人绝大多数仍留居故地,成为蒙古统治下的属民,也有很多人先后迁居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与汉人杂居,还有一部分人随元军南征北战,最后也定居内地。《述善集》的编者唐兀崇喜这一支唐兀人,就属于随元军转战各地之后,而迁居于濮阳的西夏人的后裔。 在《述善集》中有两篇文章是介绍唐兀氏家史的,那就是在卷之1中杨崇喜写的《自序》和卷之2中潘迪写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并序》(以下简称为《碑铭》)。《自序》云:“余杨其姓,世居宁夏之贺兰山,先曾祖讳唐兀台,国初从军有功,选为弹压(注:弹压:官名。元朝千户所官员。上千户所弹压,由八品铨选,下千户弹压,由正、从九品内铨选。),岁己未(1259),扈从皇嗣兄弟南征(注:皇嗣:皇位继承人。此指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时尚未即皇帝位,故称皇嗣。),收未顺之国,攻不降之城,累著劳绩,将议超擢,以疾卒于行营。先祖讳闾马,继其役,攻城野战,围襄取樊(注:围襄取樊:即1267年至1273年元军围攻襄阳攻占樊城战役。这是元军灭南宋最关键性战役,此后南宋灭亡已成定局。),无不在行。而素乐恬退,不希进用,大事已定(注:大事已定:指1279年元灭宋。),来开州濮阳东,官与草地,偕民错居。卜祖茔,置居于草地之西北,俗呼十八郎寨者,迄今百年,逾六世矣。”以上就是唐兀崇喜所记其曾祖唐兀台和祖父唐兀闾马随元军征战及来濮阳定居的情况。文中所记战事与历史完全符合。但其中的“素乐恬退”,“不希进用”乃隐讳之辞,事实上元在灭宋之后,战争已基本结束,因而采取了裁军措施,但对久经战斗的西夏军人均不许回归故里,因此被安置在濮阳县东十八郎寨,位于今濮阳城东45里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金堤与金堤河之间。由于唐兀氏迁居濮阳是与汉人杂居,故改姓杨氏,但在很长时间内是唐兀与杨互用。在《述善集》中,唐兀崇喜与杨崇喜往往互见,其原因就在于此。 《自序》接下来又叙述了唐兀氏迁居濮阳后的军职与官号。“至正八年(1348)签充山东河北蒙古军,十六年奉旨选充左翊蒙古侍卫亲军(注:左翊蒙古侍卫亲军:官署名。元朝侍卫亲军的指挥机构,由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分立之机构,掌蒙古军士。唐兀氏参加此军,说明已享受蒙古人的待遇。),三十年定著为籍。后追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注:敦武校尉:封号,品级不详。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军民万户府属下的武官,在元代属于镇一级的武官。)。这就说明唐兀闾马在迁居濮阳后并没有脱离军籍,而且还属于蒙古侍卫亲军系统的武职人员。按元代的民族等级划分,唐兀氏属于色目人等级,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在汉人、南人之上,是享有特权的,故唐兀闾马的官职虽不算高,在当时却是特权阶层中的人物。 《自序》还记述了唐兀闾马“好学向义,服勤稼穑”,出资办学等活动,及闾马去世后恭人孙氏育子成才,其子忠显公(达海)建立乡约和崇喜继承父祖遗志建成崇义书院等事绩。总之,《自序》可以说把唐兀氏迁濮前后四代人的主要业绩都作了清楚简要的介绍。 潘迪写的《碑铭》,其前半部分除增补一些赞颂唐兀闾马收养孤儿、资助袭荫者等公益事业外,内容与杨崇喜的《自序》基本相同,下半部分则详细记述了唐兀台、唐兀闾马与闾马的五子一女:达海、镇花台、闾儿、当儿、买儿、边讷(女)及包括杨崇喜在内的子孙六世的袭职、官号及其婚配、繁衍情况。潘迪在《碑铭》的结尾说:“(唐兀氏一门)宠渥百夫长者,父子昆弟不啻数人,子孙家人无虑近万指。”(注:万指:千人。一人十指,万指则为千人。《史记·货殖列传》:“僮手指千。”意为有奴隶百人。)西夏后裔唐兀氏在濮阳一支仅传六世,就繁衍成近千人的大家族,而且有数人任百夫长,在濮阳县内其门第之盛,实属罕见。结合对杨氏(唐兀氏)的族史研究,杨氏至今已传28世,不算分居外流人户,仅住在杨什八郎寨、西什八郎、南什八郎等15个村庄,已有800余户,4000多口,是濮阳的一大旺族。作为中国历史上元朝以前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的后裔,仅其一个分支,就能保存如此系统、完整的族史资料,虽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也实属少见,仅此也可以说明《述善集》的学术价值是非常可贵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