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存众多名人资料 《述善集》共收录各种体裁的文章及诗赋有75篇。其中文章(序、记、赞、碑铭、箴、志、符文、疏、传)有41篇,诗、赋有34首,涉及作者41人。其中潘迪13篇,唐兀象贤9篇,张以宁7篇,程徐5篇,王崇庆、张翥、张祯、睢稼各2篇,其余33人各1篇(其中有3人不知姓名)。从年代上说,唐兀象贤的《龙祠乡社义约》写于至正元年(1341),陶凯的《送杨公象贤归澶渊序》写于明洪武五年(1372),王崇庆的《序杨氏遗集》写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无名士的《卷后诗》(因书于全书之后,故名)写于顺治十六年(1659)。《述善集》的成书过程,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时间长达318年。说明濮阳唐兀氏(杨氏),从元至清三百多年长盛不衰,这在元、明、清的家族史上也是少见的事例。但必须说明,《述善集》中的文章诗赋,绝大多数写于元至正年间(1311-1370),是唐兀崇喜一生中最活跃时期,也是唐兀氏家族处于比较兴盛的时期。 《述善集》成书时间虽长,但所有文章诗赋都记述、赞颂唐兀氏(杨氏)一家一族之事。尽管如此,对其所具有的珍贵资料价值不可低估,从某一角度讲,《述善集》所提供的资料,对于研究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和民族关系都具有难得的价值。如龙祠乡社义约一组诗文,对研究元代民风民俗有非常重要意义。又如《敬止斋记》、《知止斋记》、《唐兀敬贤者感记》、《亦乐堂记》、《思本堂记》、《顺乐堂记》、《节妇序》等诗文,对研究元代社会的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观念,也是非常稀有的典型资料。再如《赐号崇义书院符文》、《崇义书院记》、《濮阳县孝义乡重建崇义书院疏》、《田记》、《创建庙学记》、《礼请师儒疏》等文章,把唐兀氏三代人建立书院的经过,包括筹资建房,学堂面积,学田亩数,申报呈文,赐号崇义书院的批文,礼聘教师等一系列情况都记录在案,是研究元代教育,尤其是研究元代书院制度的最原始文献。其实《述善集》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在此不能一一备举,相信读者在阅读《述善集》时,定会有新的发现。 前已讲过,《述善集》共收录文章诗赋75篇,涉及作者41人。这41位作者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元明之际的社会名流。现就其中声望卓著简介如下。 一、潘迪元城(河北大名县)人,在《述善集》中自称“惬山”(其地也在大名县),博学多才,善属文。历官国子司业,集贤学士,礼部尚书致仕。著有《易春秋学庸述辨》、《格物类编》、《六经发明》等书。潘迪是杨崇喜在国子学的老师,关系密切,所以在《述善集》中所写文章最多。 二、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今属福建)人,在《述善集》中自称晋安(福建福州市)人,指的是其原籍。元泰定年间(1324-1328)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博学强记,以小张学士知名当世。入明官侍讲学士,出使安南,卒于归国途中。因其居于古田翠屏山下,被尊称为翠屏先生。著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明史》卷285有《张以宁传》。 三、程徐字仲能,庆元(今属浙江)人。在《述善集》中自称四明(浙江宁波市,时属庆元路)。名儒程端之子,精勤通敏,以明《春秋》知名当世。在元以兵部尚书致仕,入明任刑部尚书,卒于官,有文集传世。《明史》卷139有《程徐传》。 四、王崇庆字德征,号端溪子。开州(河南濮阳县)人。明代著名学者,正统年间(1436-1449)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有《周易议卦》、《五经心议》、《海樵子》、《山经释义》、《元城语录解》、《端溪文集》。其著作均载于《明史·艺文志》。光绪《开州志》卷6有《王崇庆传》。 五、张翥字仲举,晋宁(今属云南)人。在《述善集》中自称河东(山西太原市)人,乃其籍贯。元至正初任国子助教,累官至河南平章,其诗格调高雅,词尤婉丽,时称蜕庵先生。著有《蜕庵集》、《蜕岩词》。《元史》卷186有《张翥传》。 六、张祯疑即张桢(注:张祯疑即张桢:查光绪《开州志》卷4《职官志》记有张桢在至正初年任开州刺史事。张桢在濮阳时间,与在《述善集》中张祯题诗的年代正符。按《述善集》中错别字较多,如“浚仪”误为“俊仪”,“睢稼”误为“k1l201.jpg稼”,“折冲”误为“拆冲”,故张桢误为“张祯”是可能的。),字约中,汴(河南开封市)人,元统(1333-1335)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佥山南道肃政廉访司事,晚年稳居于河中安邑。《元史》卷186有传。 七、张孟兼名丁,以字行,蒲江(今属四川)人。在《述善集》中自称金华(今属浙江)人,著名学者。明洪武初,征为国子监学录,参与编写《元史》,后以太常丞出任山西按察司佥事,迁山东按察副使,以执法公正为奸人所害。著有《白石山房逸稿》。《明史》卷285有附传。 八、陶凯字中立,号琼台山人,临海(今属浙江)人,博学善属文,尤功诗词,元末已有名声,明初参修《元史》,后任翰林应奉,擢升礼部尚书,主持拟定朝廷礼仪,时诏令封册及碑铭多出其手,以晋王府右相致仕。《明史》卷136有《陶凯传》。 九、张筹字惟中,无锡(今属江苏)人。明初任翰林应奉,后升礼部主事,奉旨与陶凯共修《昭监录》,记汉唐以来藩王事迹。累官至礼部尚书。博学多识,尤长于文学,为人颇善阿附,为时人所非。《明史》卷136有附传。 十、危素字太朴,金谿(今属江西)人,少通五经,元至正年间,以荐授经筵检讨参修宋、辽、金三史。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入明任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馆学士,备顾问,论说经史,后贬和州,幽恨而卒。《明史》卷285有《危素传》。 十一、曾坚字子白,金谿人。在《述善集》中自称临川郡人,乃其郡望,与危素齐名。元末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明洪武初年,任礼部侍郎,熟悉典章制度,太常讨论礼仪,都要向他请教。 十二、曾鲁字得之,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博学强记,熟悉古代制度沿革,尤长于文学。明初参修《元史》,任总裁,累官礼部主事、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明史》卷136有《曾鲁传》。 十三、魏观字杞山,蒲圻(今属湖北)人,元末隐居于蒲山,朱元璋攻占武昌,授其平江学正,后任太子说书,出任苏州知府,政声颇佳。《明史》卷146有《魏观传》。 十四、伯颜愚庵即伯颜宗道,汉名师圣。《元史》卷190有《伯颜传》,《述善集》卷后有《伯颜宗道传》,下文将有详细介绍,此不赘说。 十五、唐兀崇喜即杨崇喜,字象贤,《述善集》的编著。文集中很多作者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因他而作。从文集中只知他袭任百夫长,曾就读于国子监,是国子生,因他长期不仕,故又被称为处士。实际他在元末避乱京师时,曾任过官职,惜不知其官职官位,但从危素称他为处士,陶凯称他为杨公,说明他在京师是有很高地位和声望的。光绪《开州志》卷6有《杨崇喜传》,表扬他捐资助军和建立崇义书院等业绩。 在《述善集》中共有作者41人,其中身世清楚并有较高社会地位、社会声望者,包括唐兀崇喜在内有15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12人在正史和方志中有传,他们都是达官贵人和元明间的一流学者,另外21人虽然其身世暂时还没有查清,但按当时社会交往的常理判断,他们也应是声名显赫一时的人物。一部《述善集》能得到这么多的高官显贵、社会名流为之著文写诗,足见濮阳杨氏(唐兀氏)社会声望、地位之不平凡。反过来说,也正因为有一部《述善集》,这些名人的文章诗词才得以保存下来。退一步说即使某些名人的诗文,因有本人文集和方志已流传下来,而《述善集》的诗文仍有第一手文献的学术价值。笔者曾以《述善集》中张以宁的《崇义书院记》与光绪《开州志》中的张文相校,文中之“至治癸亥创塾于室之西北陬”句,《开州志》作“至治癸卯……”。查至治仅三年,即辛酉、壬戌、癸亥(1321-1323),而无癸卯,显然《开州志》有误,《述善集》正确。笔者还查对了王继善的《题杨崇喜亦乐堂》诗,《述善集》收录两首,《开州志》只收一首,而这一首的文字也略有不同,《述善集》作“世任云电变”,《开州志》则作“世任云雷变”,从音韻和用辞的角度讲,“云电”显然是病句(可能因“電”与“雷”形近而致讹),尽管如此,《述善集》毕竟多保存王继善一首诗,对此也应予以肯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