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代的《礼记》学 清代号称汉学复兴,然清初仍是宋学占上风。顺治二年(1645年)所定试士例,“《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朱二《传》,《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胡《传》,《礼记》主陈澔《集说》”[19],是仍袭元、明旧制。然清初私学,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已启汉、宋兼采之风。如王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著述宏富,于礼则有《礼记章句》。其后治《礼记》者,如万斯大撰《礼记偶笺》,郑元庆撰《礼记集说》,方苞撰《礼记析疑》等,皆杂采汉、宋之说。乾隆十三年(1748年),钦定《三礼义疏》(其中《礼记义疏》82卷),广摭群言,混淆汉、宋,第一次以朝廷名义,打破了元、明以来宋学对于经学的垄断。其时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博采郑《注》、孔《疏》以及宋、元诸儒之说,而断以己意,实亦汉、宋兼采之作。 清代真正以复兴汉学为标帜的,始于乾嘉学派,这是清代的古文经学派。然乾嘉学派重考据,《礼记》的研究不及《仪礼》、《周礼》之盛。如江永的《礼记训义择言》(仅自《檀弓》撰至《杂记》),短促而不具大体;朱彬的《礼记训纂》,又过于简约,远不及胡培翚《仪礼正义》、孙诒让《周礼正义》之严密详审。道、咸时期今文经学派崛起,则又以《春秋公羊》学为主,对于《礼记》的研究,不过重在其中若干篇(如《礼运》、《王制》等)的“微言大义”,以宣扬所谓孔子托古改制之义以及儒家的大同理想。因此清代虽号称“经学复盛”[8](《经学复盛时代》),然于《礼记》之学的研究,则未堪其称。清人于《十三经》,唯《礼记》无新《疏》。 【参考文献】 [1]杨天宇。论礼记49篇的初本确为西汉戴圣所编纂[J].孔子研究,1996,(4):56-63. [2]洪业。礼记引得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转引自陈乔樅。曲礼上[A].礼记郑读考[M].《清经解续编》本。 [4]李云光。郑氏三礼学发凡[M].台湾:学生书局,1967. [5]郑玄。诗谱序[A].毛诗正义:卷首[M].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6]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张舜徽。郑学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84. [8]皮锡瑞。经学历史:(五)经学中衰时代[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刘汝霖。三国·魏·文帝·五年甲辰[A].汉晋学术编年: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陈寿。魏志·王肃传[A].三国志: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马宗霍。魏晋之经学[A].中国经学史:第七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2]房玄龄等。志第九·礼上[A].晋书: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杜佑。礼十三[A].通典:卷五十三[M].《十通》本。 [14]纪昀等。经部·礼类三·礼记[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王应麟,经学[A].困学纪闻:卷八[M]. [16]朱熹。大学章句序及首章[A].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宋濂等。选举一·科目[A].元史:卷八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8]张廷玉等。选举二[A].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选举一[A].清通典:卷十八[M].《十通》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