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柳诒徵:《史通补释序》,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11页。 (25)缪凤林:《中央大学历史系课程规例说明草案要删》,《史学杂志》(南京)第1卷第1期,1929年3月,第1—2页(文页)。 (26)与南方相比,北平史学界较为注重考据,但其内部亦有差异。1930年代曾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求学的何炳棣指出,当时北京大学重中国史,燕京大学注重详征而倾向烦琐考据,只有清华大学并重考据与综合,这与系主任蒋廷黻的治史主张有关。参见忻平《治史须重考据,科学与人文并重——南加利福尼亚州何炳棣教授访问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第101页。 (27)秘书处编纂组编:《国立中央大学一览》第二种“文学院概况”,1930年,“课程及课程说明”第45页。 (28)《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史学系选课指导书(二十二年度上学期)》,“国立中央大学”出版组印,第1页,铅印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29)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改革》,《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21页。 (30)章太炎曾评论诸弟子曰:“弟子成就者,蕲黄侃季刚、归安钱夏季中、海盐朱希祖逖先。季刚、季中皆明小学,季刚尤善音韵文辞。逖先博览,能知条理。”(章太炎:《自定年谱》,转引自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17页)朱希祖认为自己“独治史学,非传自师”,而且治文字学和经学用史学方法,“与师法皆异”。(朱希祖著,朱元曙、朱乐川整理:《朱希祖日记》下册,1939年12月7日,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26页) (31)1934年3月2日朱希祖致罗香林函,原件,收入罗香林资料《乙堂函牍》第81册,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 (32)关于黄侃,详见蒋宝麟《文学·国学·旧学:民国时期的南方学术与学派建构——以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文系为中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33)朱希祖:《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必修选修课程表审查意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立中央大学档案648—2278,日期不详。(以下引用简称“中大档”)1939年1月27日《朱希祖日记》载:“十时至二时撰《〈教育部新定史学系课程表〉审查意见》,余主张教育部只宜定课程原则,不宜定划一课程表,使各大学无伸缩余地。”(《朱希祖日记》下册,第980页)由此可判定该文件时间为1939年1月27日,或另有修改。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该文手稿,文字与南京二档馆藏文件基本相同,亦未署日期,收入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337页。 (34)《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必修科目表》,中大档648—2278。 (35)《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选修科目表》,中大档648—2278。 (36)《文学院史学系设置方针及课目》,中大档648—2283,从同一卷宗中收入的相关文件判断,时间应在1939年。 (37)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改革》,《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27—130页。 (38)《静晤室日记》第6册,1941年6月30日,第4738—4739页。 (39)桑兵:《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40)《静晤室日记》第2册,1924年9月30日,第1201—1202页。 (41)《静晤室日记》第4册,1930年8月8日,第2480页。柳诒徵的弟子缪风林也以博闻强记闻名,据中央大学历史系学生王觉非回忆,缪凤林曾在课堂上亲口说他已通读二十四史两遍,时间大概在1945年。王觉非:《逝者如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42)《静晤室日记》第10册,1960年2月6日,第1583页。 (43)《静晤室日记》第6册,1940年12月4日,第4046页。 (44)1939年8月5日朱希祖致罗香林函,原件,收入罗香林资料《乙堂函牍》第82册。 (45)夏鼐:《夏鼐日记》卷4,1947年9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 (46)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2卷,1930年6月17日,第411页。 (47)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24页。 (48)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309页。 (49)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4卷,1942年3月18日,第654页。 (50)刘俐娜编:《顾颉刚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51)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4卷,1942年7月10日,第707页。 (52)刘起釪:《永不能忘的春风化雨》,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81页;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第308页。 (53)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5卷,1943年8月13日,第130页。 (54)茅家琦:《南京大学百年学术精品·历史卷》前言,朱庆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1卷,1924年12月10日,第559—560页。 (56)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5卷,1943年8月14日,第130—131页。 (57)缪凤林编著:《中国通史纲要》第1一3册,钟山书局1935年版,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民国籍粹》影印本。 (58)童书业:《读缪著中国通史纲要第一册》,童教英整理:《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下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83—688页。 (59)详见缪凤林编著《中国通史纲要》第1册,第59—198页。 (60)童书业:《三皇考序》,童教英整理:《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下册,第716—718页。 (61)缪凤林:《与某君论古史书》,《学原》第1卷第2期,1947年6月,第42—47页。 (62)刘起釪:《永不能忘的春风化雨》,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第281页。 (63)关于《东北史纲》第一册作者问题的讨论,参见王汎森:《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读“傅斯年档案”》,《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329页;Wang Fan-sen,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149-52. (64)参见王汎森上揭文。 (65)缪凤林:《评傅斯年君东北史纲卷首》,《国立中央大学文艺丛刊》第1卷第2期,1933年11月,第146页。该文原在1933年6月至9月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连载。 (66)台北“中研院”史语所藏傅斯年档案中有傅准备回应缪凤林的计划,但文章未作成,而且也没有见到任何残稿。见王汎森:《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读“傅斯年档案”》,《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32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