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自媒体时代中整理者的崛起(3)


    大数据时期这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为“整理者”的崛起创造了必要条件。针对信息供需方面的种种问题,“推荐系统”——作为“整理者”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具体表征出现了。拥有中国B2C市场和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淘宝网,目前正致力于通过发现大数据中的相关性来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对于任何一个拥有淘宝经验的人来说,一定不会对淘宝网页中“猜你喜欢——实时推荐最适合你的宝贝”一栏感到陌生,并且偶尔讶异于自己费尽心思搜寻的商品竟来得这样轻而易举。淘宝网的推荐功能为何如此深得人心?这一恰似读心术般的体验正是大数据战略布局生效的印证。此时,淘宝网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通过收集用户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的搜索与浏览记录,获取了用户的真实行为。随后,便以一个“整理者”的角色进行二度整合并做出相关性预测,以“推荐系统”的方式对客户所需信息做出回应,终极目的则是让用户产生商品购买行为。
    更让人觉察到无孔不入的地方在于,除了自身所拥有的庞大数据网,资料显示,2013年阿里巴巴已收购了新浪微博18%的股份。电商帝国和自媒体社交平台的联手打通了数据资源平台,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整理者”整理内容的针对性与多样化、整理过程的主动性与时效性,同时将带来新一波的海量成交额。
    实质上,后现代反中心、反理性的叙事特征和审美风格,与自媒体时代所具有的草根性、个人性气质不谋而合,也为“整理者”的崛起提供了条件。首先,后现代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对现代性、即元叙事的解构。元叙事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话语形式,其目的被视为利用一种普遍原则来形成某种普遍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规范。后现代则力图冲击已有体系,打破这种久经推崇的宏大叙事。在后现代社会中,世界不再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而始终处于未完成中的零散状态。因此,“整理者”不再尊重和顾及内容的连贯性,只需要单纯关注自己所截取的关键信息,对于细节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整体;同时,由于意义是由差异所决定的,所以任何意义都可以随意更改。因此,极具主观化的“整理”过程也正是对二元对立的拆解,通过否认某一固定意义权威性的方式消解“中心论”,通过倡导多元的价值取向来获取审美自由感。
    而“整理者”的“加工”更是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面对后现代社会中“影响的焦虑”,后现代艺术家不得不再次转向文化艺术经典。通过采取“戏仿”的方式,对历史文本、日常生活进行某种扭曲、嘲弄的模仿,从而达到对权威的嘲笑;通过采取“互文”的方式,达到对文本的破坏、意蕴的散播;通过采取“致敬”的方式,将传统以某种形式复活、蕴含在未来艺术中。
    自媒体时代中的“整理者”同样如此。虽然被迫意识到前辈在以往事业的地位,虽然面对着眼前井喷的信息量,但是前辈的优先权所具有的压倒性和摧毁性却让后来的“整理者”们无所适从:他们难以再生产出新的文化内容与之前的形式和影响相抗衡。无奈之下,只好佩戴着同一个风格的面具,向已死的语言说话。后来者将目光投向了既有的文化内容,通过打破过去的种种界线来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整合方式,以“拼凑”的方式逃避“艺术的枯竭”。这样,每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与其他文本产生了联结。面对开放的组合,“创作者”在文本生成后就将面临衰落,而作为“接受者”的“整理者”则走向核心地位,开始了对于文本意义的改造与重写。在强调全民娱乐的时代,很多“整理者”往往对于信息不加挑选,一味采用蓄意夸张、恶搞的手段博人眼球,使这些经过整理之后的内容不仅表现出强烈的无规则性,往往也淡化了沉重的道德反思与价值判断,呈现出平面化特征,达到了对意义世界的深度消解。自媒体场域又起到了加速传播的作用,使这种迎合大众的通俗审美愉悦飘浮在每一寸空气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媒体时代的“整理者”是整理的倒退。
    于是,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洪流所席卷,越来越多的“整理者”将会蜂拥而至。在未来,也许随着科技进步,我们会使用更高效的工具实现对信息的重新筛选和梳理。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将永恒沉积在后现代社会的上空,“整理者”终将也会成为被批量整理的对象,陷入无穷无尽的整理的循环。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欧美左翼文论中的中国问题”(15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