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不忘历史 矢志复兴南京大屠杀国际认知度逐年提升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约1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缅怀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
    成为“人类记忆”
    80年前,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国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悼念死难同胞。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从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记忆,正式上升为“人类记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告诉记者,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度在逐年提升,尤其是国际上从事战争和记忆研究的专业人士与和平运动人士这两大群体,基本都已经深入了解了这样一个发生在东方社会的灾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高洪提出,南京大屠杀国际认知度的提升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国话语权在逐渐提升;二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史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和调查工作,进一步厘清了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相关问题;三是各界人士在对外发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还没有达到众人皆知的程度。通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铁的事实,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战争重演。
    共同推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为的是从中汲取教训,更好地守护世界和平。世界各国人民应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张生认为,无论如何发展,中国也不会将我们曾遭受过的苦难强加给别的民族,因为我们深谙战争造成的苦难。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是在提醒全世界人民,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把和平确立为全世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在同一个星球上共同发展和繁衍,共同享受繁荣和福祉,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新生告诉记者,目前仍有一些日本右翼不承认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甚至否认对外战争是侵略战争,这不仅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也违背了历史事实。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也是在提醒国际社会,历史上日本对外侵略扩张不仅给周边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也对本国普通民众造成了巨大伤害。所以,无论对中国而言,还是对日本或其他国家而言,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最好的选择。
    跨学科开展研究
    近年来,随着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在今年12月13日之前,数十种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图书和画册在南京发布。
    张生表示,早期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多是“回应式”研究。目前,相关研究转向如何建立永久和平机制和跨越国境的历史共识,与全世界分享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历史经验教训,这也是新时代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此外,南京大屠杀研究还呈现出跨国、跨学科、跨界三大趋势。张生称,南京大屠杀研究是学者有待深入挖掘的领域,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学,甚至医学学者都可以参与其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和陈云松从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视域研究发现,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苦难与创伤使得很多幸存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在取得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王新生提出,南京大屠杀史料整理取得重大进展,但挖掘深度方面仍需要努力,中日关系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高洪认为,南京大屠杀研究既需要宏观的分析研究,又需要微观的具体研究。这有利于学者拿出更有效的历史证据,进一步完善相关证据链,充实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广泛的国际共识。
    记者 吴楠 王广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