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忧患意识(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25 《炎黄春秋》 张岂之 参加讨论
如果说时当17世纪的明末清初是“天崩地解”的时代(黄宗羲语),19世纪的中国“外患频仍”,那么其间还有18世纪;这个时候是世界资本主义在西方迅速发展的百年,也是中国清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其时,中国思想文化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一方面,具有开拓精神的学人们对以往的人文学术进行总结(当时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探索),另一方面他们试着为学术的发展踩出一条新路。他们一般不直接抒发“忧患”意识,只是全神贯注地在学术领域内爬梳。到19世纪中叶,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外国侵略的猖獗,中国具有良知的人们关注国家兴衰存亡的“忧患”意识又重新成为历史的强音。生活于19世纪前半叶的思想家龚自珍,他的诗文洋溢着浓重的“忧患”气息,他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便成为对于新时代的憧憬和召唤。 |
- 上一篇:求真和致用是历史学的永恒主题
- 下一篇:关于史家思维方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