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 首先需要说明,在中国,所谓的“世界史”是不包括中国史在内的,实际上指的是外国的历史。 下面,我们要着重说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我国的世界史研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表现为研究成果的增多,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人才培养的加快和对外学术交流的发展等。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5年,在我国发表的各类世界史著作约有500多部,平均每年约100部,发表的论文约计3500多篇,平均每年约700篇。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当然,学术成果是不能只从数量上衡量的,然而,如果从质量上看,应该说,这些著作和论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引用国外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考古资料、档案资料和其他文献资料的论著增多了。在新领域的开拓方面也有了进展,如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生态环境史、全球史的发展就是明显的例子。一些过去研究较少的领域,如冷战史、古代东方史等有了新的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得到重视,许多大学扩大了世界史学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学术交流方面,这些年中,世界史学科的各类机构和大专院校举办了约50多次学术研讨会,其中包括不少国际学术研讨会。如2001年5月16—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南京主办的“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通史性的著作多了起来。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是应国内大、专院校教授世界通史的需要,曾组织编写了多卷本《世界通史》教材,即一般所谓的“周吴本”,指由周一良、吴于廑两位教授主编的本子。这个本子在高校中的应用率很高,也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这毕竟是20世纪60年代撰写的,又只是高校教材。虽然在五六十年代时,已开始陆续翻译出版苏联科学院主编的13卷本《世界通史》。改革开放以后,又陆续翻译出版了剑桥版的多卷本“世界史”。然而,我国学者撰写的、反映历史学最新发展成果的有分量的世界通史性著作还少有问世。①一些高校虽多有世界通史性的著作问世,如潘润涵、林承节著《世界近代史》②,但这些还只是断代的世界通史。此外,也出版了不少国别通史,如阎照祥的《英国史》③等。 在新世纪,全面的世界通史性著作的撰写和出版有了进展。在大部头多卷本的世界通史的编纂方面,据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编的大型多卷本《世界历史》已接近完成,可惜尚未出版。已出版的有关著作有: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④、李世安、孟广林等编《世界文明史》⑤、刘明翰、郑一奇主编《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⑥、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⑦等。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分为上中下3卷,分别论述了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曾出版过一些作为某些高校教材用的通史著作,如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上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⑤李世安、孟广林等编:《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刘明翰、郑一奇主编:《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4卷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版。 ⑦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3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 世界史研究的发展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进人新世纪以来,世界古代史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由于语言、资料等原因,世界古代史一直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发展也比较慢。然而,现在的情况有了改变。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至2005年的5年间,我国在这一领域出版的各类图书有100多部,发表的论文有近400篇。这个数字超过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任何一个5年的成果,在当今的非西方国家中,恐怕只有日本有这么多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国从事世界古代史研究的专业队伍并不大,专业人员不到200人。在这种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的确不是容易的事。 如果从内容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在较快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不足,原有的缺陷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进。这主要是对古代西方的研究依旧大大地超过对古代东方的研究,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的研究依旧是独占鳌头。在这5年中,有关古希腊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有150多篇,约占全部世界古代史论文的一半;古罗马史的论文约有60余篇。两者相加,就超过了全部有关论文的2/3。有关古希腊史的各种专著、编著、译著约50余部,占所有相关书籍的一半;古罗马史的有关著作出版的约40部。可见,在全部世界古代史的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有关古希腊罗马史的内容。 在世界古代史领域,对西方古典时代的研究历来是强项,研究人数较多,因而成果最多也是可以理解的。从2001年以来,对古希腊罗马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从已出版的著作来看,题材和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进步。如有总论性质的①,有研究古代国家等级制度的②,有研究古希腊哲学和历史的③,有研究古希腊仪式文化的④,有研究古希腊妇女的⑤,有研究荷马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和社会的⑥,有研究希腊化时期的⑦,有研究古罗马早期平民问题的⑧,有研究古罗马共和、帝制问题的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家和、廖学盛主编:《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施治生等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宋继杰主编:《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晏绍祥:《古代希腊历史与学术史初学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吴晓群:《古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⑤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⑥晏绍祥:《荷马社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⑦陈恒:《希腊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⑧胡玉娟:《古罗马早期平民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⑨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叶民:《最后的古典:阿米安和他笔下的晚期罗马帝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研究古罗马文化①、建筑②、女性③、军团④、文学史的⑤,等等。自然,在这些著作中,有的是专著,有的是编著,类型和质量是不一样的,然而它们的题材和所涉及的方面之广泛却是显而易见的,这正可说明西方古典时代的研究在新世纪确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外,还有不少译著出版,如晏绍祥等译《罗马的遗产》⑥、张强等译《希腊的遗产》⑦。 古代东方史的研究,虽然比不上西方古典时期研究,但是在新世纪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种进展的取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古代东方史研究,在语言、资料、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目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正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 据统计,在古代东方史的研究方面,自2001年至2005年,出版的专著、编著和译著有20余部,如刘文鹏《古代埃及史》⑧、崔连仲《释迦牟尼生平与思想》⑨、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新解》⑩、李铁匠《古代伊朗文化史》⑾、田明等译《埃及的遗产》⑿、姚为群选译《古印度流派哲学经典》⒀、张志华译拉尔修《名哲言行录》⒁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②张晓校:《罗马建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刘文明:《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金海:《罗马军团》,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刘文孝主编:《罗马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理查德·詹金斯:《罗马的遗产》,晏绍祥、吴舒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⑦M.L.芬利:《希腊的遗产》,张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⑧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关于古埃及的研究,还应提到郭丹彤的《古代埃及的对外关系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⑨崔连仲:《释迦牟尼生平与思想》,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⑩巫自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新解》,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⑾李铁匠:《古代伊朗文化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⑿J.R.哈里斯编:《埃及的遗产》,田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⒀姚为群选译:《古印度流派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⒁狄奥修斯·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张志华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让一皮埃尔·韦尔南:《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杜小真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文献辑录》,耿升译,中华书局2001年版等。 2006年,拱玉书出版了专著《升起来吧!像太阳一样——解析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①,徐建新出版了《好太王碑拓本の研究》②。 除了著作以外,在古代东方史方面,发表的论文约有70余篇,其中有关古埃及史的约30篇,古代两河流域史的约20篇,古代印度史的也有约20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学习、掌握古代东方语言文字的学者经过培养逐渐成熟起来,已开始发表论文和著作。如令狐若明、王海利等已能初步运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事研究工作。如令狐若明分析了古埃及文字的结构、演变和传播;王海利则认为,我国学术界习用的“象形文字”一词不适合古埃及文字的特点。③此外,我国学者对楔形文字和亚述学的研究也有了进展,在国外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④有关犹太的《死海古卷》、赫梯、古代民族问题、古代以色列等方面也都有不少成果问世。⑤ 比起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的研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虽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在成果和人才的培养上要略显逊色。此外,与世界古代史一样,这方面的研究也同样较多地局限在西欧。这是由过去的基础决定的。可喜的是,这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比过去有了扩大,西方新史学的方法更多地被采用,中世纪史的研究和教学人才在全国的分布更为合理等。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拱玉书:《升起来吧!像太阳一样——解析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②徐建新:《好太王碑拓本の研究》,东京堂2006年版。 ③参见王海利《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译名》,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④吴宇虹:《苏美尔和阿卡德语文献中的狂犬病和狂犬》,载《美国东方社会学杂志》2001年第6期;拱玉书:《楔形文字字名研究》(Die Namender Keilschrifizeichen),Munster,Ugaric Verlag,2000。 ⑤如参见王新生《<死海古卷>中的<圣经>古卷对于<旧约>文本研究的意义述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曾琼:《试论古希伯来<旧约>文学中神人关系的悖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李政:《论赫梯国王的封侯政治》,《北大史学》第10期;沈坚:《古色雷斯人透视》,《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叶民、王敦书:《伊达拉利亚人起源考》,《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徐晓旭:《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世界民族》2004年第2期;王立新:《古代以色列历史文献、历史框架、历史概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从研究成果上看,出版的著作题材更为广泛,涉及教会法①、社会转型②、商人阶层③、普通法④、封建王权⑤、流民问题⑥、骑士生活⑦、近代国家的形成⑧等。有关的论文集中在西欧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的比较多。其中有些论文研究的题目在国内是比较新颖的,如关于欧洲的寡妇问题⑨、贵族妇女修道问题⑩、对有关宗教的各类问题⑾等。 除西欧以外,拜占庭、东欧和亚洲中世纪史也有进展。在拜占庭史的研究方面,除了发表不少论文外,应该特别指出陈志强的专史著作⑿;在东欧和斯拉夫研究方面,也有一些著作问世⒀,这些著作虽然带有通史性质,但都包含中世纪的部分;在亚洲史方面也出版了一些专著⒁。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②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龙秀清:《西欧社会转型中的教廷财政》,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③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卫良:《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1500—1750》,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赵秀荣:《1500—1700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④李红梅:《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从梅特兰开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⑥尹虹:《16、17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⑧郭方:《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⑨参见俞金尧《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寡妇改嫁》,《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中世纪欧洲寡妇的起源与演变》,《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 ⑩参见李建军《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原因试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⑾参见刘文明《早期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兴起及对女性的影响》,《历史教学》2000年第5期;陈文海:《中世纪教廷“封圣”问题研究——对“封圣”过程的非宗教层面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刘城:《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仪式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林中泽:《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张学明:《论中古基督教之异端》,《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⑿陈志强:《拜占庭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⒀于沛等:《斯拉夫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⒁哈全安:《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许序雅:《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张文德:《中亚苏非主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卫萍:《西域经济思想史——喀喇汗王朝经济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三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历来在我国是一个重点,一则因为与现实的关系更为密切;二则因为从图书资料和语言等方面说,比起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来说,要相对容易解决。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至2005年,在这个领域已出版的各类著作约有50余部,发表的论文则有600多篇。 在著作方面,通史性的世界近现代史著作出版了不少,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潘润涵、林承节著的《世界近代史》外,世界现当代史的著作也有问世①。有些通史性的著作,因全书强调的重点或采取的视角不同,书名就各有特色。有的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的强调历史的发展变化③,有的用文明交往的视角来分析历史④,有的强调历史的启示⑤等。 在地区史和国别史方面,西欧北美史依然是重点,这是由过去的基础造成的。有关英国⑥、德国⑦、法国⑧、欧洲一体化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李世安:《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孙颖、黄光耀主编:《世界当代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金重远等:《世界当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也有集中列述二三年的历史大事的著作,如时殷弘、蔡佳禾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6—195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这是这套系列丛书《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的第11册。 ②李世安:《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编:《世界沧桑15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彭树智:《文明交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⑥除前面已提到的阎照样的《英国史》外,他还出版了:《英国近代贵族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其他英国史著作还有: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程汉大主编《英国法制史》,齐鲁书社2001年版;刘波《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分析与理论思考》,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高德步《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制度变迁与劳动力转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聂露《论英国选举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启能主编《大英帝国从殖民地撤退前后》,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等。 ⑦吴友法、黄正柏主编:《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冯存诚等:《正义之剑——全球之追捕审判纳粹战犯史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彭玉龙:《谢罪与翻案——德国和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罪行反省的差异及其根源》,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 ⑧陈晓红:《戴高乐与非洲的非殖民地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张士昌:《拿破仑帝国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贾文华:《法国与英国欧洲一体化政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⑨张海冰:《欧洲一体化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李世安、刘丽云等:《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国①、加拿大②等的著作发表较多。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特点:新领域、新课题的开拓,新方法、新资料的运用,新观点、新视角的增多,青年学者逐渐崭露头角等。 譬如,城市史、人口史、民族史、文化史、纳粹问题、社区发展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而过去较少注意的题目,又如生态环境史,也是一个很新的课题,这方面也有不少成果问世。③ 2005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世界史研究中必然会有反映。在2005年前后,出版或重版了不少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其中既有全面论述这次大战的著作,④也有专论第二次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6卷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周钢:《牧畜王国的兴衰:美国西部开放牧区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李世安:《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梁茂信:《都市化时代——20世纪美国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奕平:《人口变迁与当代美国社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王金虎:《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王恩铭:《美国黑人领袖及其政治思想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 ②姜芃主编:《加拿大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爵主编:《文化马赛克:加拿大移民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杨令侠:《战后加拿大与美国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宋家珩、李巍、徐乃力主编:《加拿大与亚太地区关系》,济南出版社2000年版;韩经纶主编:《枫叶国度的强国之路——加拿大的对外贸易与投资战略》,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阮西湖:《加拿大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蔡帼芬主编:《加拿大媒介与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启能、姜芃主编:《中国和加拿大的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启能、姜芃主编:《中国·特鲁多·加拿大》,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陈启能、姜芃主编:《加拿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陈启能、姜芃主编:《中国与加拿大的社区发展》,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傅成双:《加拿大西部地方主义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等。 ③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梅雪芹:《论环境史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及其意义》,《世界历史》2006年第6期;高国荣:《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高国荣:《年鉴学派与环境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金海:《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的环保政策》,《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邢来顺:《生态主义与德国“绿色政治”》,《浙江学刊》2006年第1期。 ④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版),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沈永兴等主编:《二战全景纪实》,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王振德:《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界大战中某个国家或某条战线的①,更有论述我国抗日战争的②。 俄国和东欧史也是新世纪以降我国世界史研究的一个重点。这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有关。因而围绕着这些问题,中国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除了发表许多论文外,也有不少著作问世,如仅仅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就有多部专著出版③,另有不少探讨苏联时期各种历史问题的研究成果问世④,涉及的面和数量都相当可观。其中有些问题还引起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如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时期遇害的人数问题。苏联史的研究中,还应特别指出一点,即中国学者花了很大的精力,收集、翻译、编辑、出版了许多历史档案,其中沈志华的贡献最大。他主编了多达34卷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等档案资料⑤。除了苏联时期以外,俄国史的研究成果也很多⑥。东欧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徐康明等:《飞越“驼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略空运》,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刘邦义等:《二战中的波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陈详超:《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 ②如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著:《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22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李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③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如沈志华:《战后中苏若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沈志华主编:《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沈志华:《斯大林与铁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薛衔天:《中苏关系史(194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侯艾君:《车臣始末》,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卢之超、王正泉主编:《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等。 ⑤沈志华执行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沈志华、李丹慧收集、整理:《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19卷),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2004年等。 ⑥如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曹维安:《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白晓红:《俄罗斯拉夫主义》,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张广翔:《18—19世纪俄国城市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赵士国、杨可:《俄国沙皇传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 研究也没有停止不前。① 国际关系史在这些年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出版了不少著作。②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史学界在亚非拉美史的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至2005年,在亚洲史研究方面,出版的学术著作有1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从传统上说,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史是亚洲史研究的重点。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状况基本上还是如此。我国第一部东亚通史在2006年出版③。上述这些地区的历史,尤其是日本、印度等大国的研究获得了较多的关注,除了有大量的论文发表外,也有一些著作问世。④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世纪我国学者加强了对西亚,尤其是中亚地区近现代史的研究。一些较大部头的著作陆续出版⑤,王治来、丁笃本编撰的3卷本《中亚通史》也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齐。 非洲史研究一直是我国世界史领域较弱的方面。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但是重点还是在非洲的两端,即南非和埃及。看来,这种状况的改变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不过目前已有一定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在非洲史的研究方面,近年还是有不少著作出版,其中较多的是南非史⑥。在埃及的研究方面,重点是在古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于沛、戴桂菊、李锐:《斯拉夫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正泉主编:《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1989—1999)》,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刘祖熙:《波兰通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②如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1917—200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时殷弘:《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叶江:《大变局——全球化、冷战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③杨军等主编:《东亚史(从史前至20世纪末)》,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④王勇:《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张忠详:《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盛邦和:《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张立文:《东亚文化研究》,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石训:《宋代文明与东北亚格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梁英明、梁志明:《东南亚近现代史》,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等。 ⑤马大正、冯锡时:《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共14卷,已陆续由商务印书馆分卷出版;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⑥李安山:《非洲殖民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郑家馨主编:《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舒运国:《失败的改革——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结构调整评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彭坤元:《列国志——尼日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沐涛:《南非对外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舒运国:《南非现代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前面已有论述,不再赘言。北京大学的非洲研究中心计划定期出版有关非洲研究的论文集①。此外,近年也出版了一些有关非洲的通俗著作②。 拉丁美洲史研究近年来也有一批新成果问世,既有综合性的著作③,也有专门性的著作④,成绩相当可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编的论文集有:《中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非洲变革与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②如李广一等:《非洲:走出干涸》,长春摄影出版社2000年版;艾周昌、沐涛:《走进黑非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张有京、王阳:《南非史话》,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等。 ③如郝名玮、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苏振兴主编:《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索萨:《拉丁美洲思想史述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袁东振、徐世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制度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冯秀文等:《拉丁美洲农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祝文驰、毛相麟等:《拉丁美洲的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曾昭耀主编:《现代化战略选择与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 ④冯秀文:《中墨关系:历史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祝文驰、毛相麟等:《劳尔普雷维什经济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四 最后,要谈一谈外国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这里的“史学理论”是广义的,实际上包括史学史在内,总之是有关外国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这个领域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展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速度略有放慢,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有了较快的发展。史学理论复苏的一个表现是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的明显增加。在国内,停顿了相当时间的全国性史学理论研讨会已恢复举行。自2000年8月10—13日第11届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以后,停顿了5年时间,直至2005年8月22—26日才在昆明举行第12届研讨会,第13届则于2006年11月4—8日在杭州举行,第14届定于2007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厦门举行。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除了前述于2001年5月在南京举行的“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外,2002年8月10—12日,南开大学等单位在天津举行了“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讨论会”;2002年8月16—18日,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在上海举行了“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9月17—18日,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和历史系在长春举办了“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4月7—9日,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中国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在近年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计有:2002年11月2—5日,在南京举行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9月20—22日在深圳举办的“世界文明与公民社会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在中山举行的“亚洲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9月22—25日)以及在澳门举行的“当代世界与世界文明研究的新趋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9月25—28日)。该中心还于2006年11月15—17日在北京举行了“亚洲与世界文明:理论层面的探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述种种研讨会无疑增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有益交流。 虽然“外国史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而且它只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却有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许多成果,出版了许多这方面的著作,虽然相对来说,有关西方史学的著作比较多些,而其他方面,如俄国史学则要少得多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陈启能主编:《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陈启能、王学典、姜芃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启能、倪为国主编,陈恒执行主编:《书写历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陈启能、倪为国主编,陈恒执行主编:《历史与当下》,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张广智等:《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周春生:《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侯建新、徐浩:《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章士嵘:《西方历史理论的进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林芊:《历史理性与理性历史——伏尔泰史学思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 外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兴起,尤其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特别表现在对西方新史学的引进和介绍上。由于在“文化大革命”及以前时期与国际史学界的长期隔阂,我国史学界在国门打开后都十分渴望了解国际史学的发展。因而,国外史学著作被大量译介进来①。进入新世纪以后,翻译引入了更多的著作②。 在外国史学理论的研究方面,比较集中在一些宏观的、综合的、较大的题目上,如关于世界历史体系和欧洲中心论的讨论③,有关人类历史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鲁滨逊:《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维柯:《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帕斯卡尔:《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伊格尔斯等:《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哈多克:《历史思想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沃尔什:《历史哲学——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勒高夫、诺拉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田汝康、金重远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张文杰等编:《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罗素:《论历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 ②仅从有关的译丛中即可看出译书之众多,如收入陈启能主编的“人文前沿丛书”的有: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个性、民主家庭、公民社会及法制国家的形成》(上下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收入陈启能、郭少棠主编的“新史学译丛”的有:吕西安·费弗尔:《莱茵河——历史、神话和现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收入吕森、张文杰主编的“历史的观念译丛”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布莱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李凯尔特:《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等;收入刘北成等编的《社会与历史译丛》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有:伊曼纽埃尔·勒鲁瓦拉迪里:《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丹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下卷)、艾森斯泰德:《轴心时代文明的起源与差异》等;此外,未收入译丛的译著也很多,如于尔根·科卡:《社会史:理论与实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等。 ③参见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彭小瑜:《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法律革命、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郭方:《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文集》(第4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刘健:《“世界体系理论”与古代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俞金尧:《“资本主义”与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7日等。 程中重大问题,如工业化问题①,全球史研究②,历史哲学与历史认识问题③等。 特别要提的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介绍已见于中国学界,那时主要还是零星的译文。④直到9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思潮才在史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有学者强调指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是打破史学理论比较沉寂的局面,使之再度受人关注的契机。⑤有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的论文已发表了不少。⑥第一部系统介绍评述这个问题的中文著作,即王晴佳、古伟瀛合写的《后现代与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王立新《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商主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吴英《新中间阶级兴起的社会政治影响》,《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等。 ②参见于沛主编《全球化与全球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何平《全球史对世界历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于沛《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光明日报》于2006年3月18日以《全球史:世界通史研究与教学的新启示》为题发表了8篇文章等。 ③参见何平《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认识论的发展》,《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庄国雄《历史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吉林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陈新《论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文史哲》2002年第1期;陈新《我们为什么要叙述历史?》,《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等等。 ④安克斯密特:《历史编纂学与后现代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安克斯密特:《当代盎格鲁一撒克逊历史哲学的二难抉择》,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潮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等。 ⑤参见王学典、陈峰《一个从无到有的独立学门——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理论研究》,陈启能、王学典、姜芃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第116页。 ⑥如郑群:《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史学》,《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邓元忠:《后现代西洋史学发展的反省》,《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3期;李幼蒸:《对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的分析批评》,《哲学研究》1999年第11期;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杨念群:《“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读书》1999年第2期;吴莉苇:《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取向——从几部论著看后现代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利弊》,《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王晴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王学典:《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姜芄:《霍布斯鲍姆笔下的后现代思潮——读<极端的年代>》,《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何平:《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方法论》,《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杨共乐:《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史学》,《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陈启能:《“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等。需要补充的是,陈启能的这篇论文是《东岳论丛》自2004年第1期至2005年第2期特设的“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专栏发表的16篇论文中的一篇。 学:中西比较》一书已经印刷出版了两次。① 至此,我们已经分别从各个领域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世界史研究的进展。综上所述,可以看得很清楚,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在过去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与我国近年来整个国家所取得的进展,特别是经济的快速起飞是相一致的,也是世界史学科,以及整个历史学科多年来稳步发展的继续。毫无疑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足,尤其是在后继人才的培养方面和有关图书资料,特别是档案资料的收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比较,我们也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而,今后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全面地把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推向前进,并不断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2006年版。 (本文作者:陈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