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新月或弯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1:11:18 红袖添香 尉陈 参加讨论
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巴比伦人、亚述人、犹太人、迦勒底人……等其实都属于同一个种族——闪米特部族,通过学习古代西亚(亦即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建筑文化史,我们得知他们曾陆续统治两河流域达三四百年。 后来,他们先后被来自东方的印欧族波斯人和西方的印欧族希腊人征服,再后来又被罗马帝国统治了大约八百年。 直到公元7世纪时,另一支闪米特部落悄然登场了,他们就是阿拉伯人。关于闪族的这一脉分支的由来,《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自人类的始祖亚当犯罪堕落之初,上帝就预定了对人类的救赎计划。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上帝必须先得找一些忠于他并且愿意与之合作的人,然后以此为基点将上帝的救恩普及全世界。为此,上帝拣选了一个家族。约在公元前十九世纪,上帝首先拣选了亚伯拉罕。他的长处是对上帝的话深信不疑,坚决奉行,因此被称为“信心之父”。 后来亚伯拉罕生以实玛利和以撒,上帝拣选了嫡出的以撒;而对庶出的以实玛利则预言道:长大了,要像头野驴,你与人为敌,人与你为敌,独往独来,傲视众亲族(《创世记》16:12),并许诺要让其“子孙昌盛,数不胜数”。 以实玛利的后代,据说,就是我们这一讲的主角——阿拉伯人。 亚伯拉罕当时就开始为自己的嫡子以撒及以撒的后世子孙们的命运担忧:有朝一日,猛如野驴且“傲视众亲族”的以实玛利的后裔一旦崛起,他们铁蹄的风暴,将会扫向何方呢? 但许多个世纪以来,亚伯拉罕的担忧似乎都显得有些多余,因为阿拉伯沙漠上的平凡岁月似乎永无尽头,直到公元7世纪时,这群原本与世无争的沙漠牧羊人,受到了一个人的号召,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成功征服了部分世界,并一举推进到了欧洲的心腹地带。 这个人,被称为穆罕默德,意为“该受赞美的人”。 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出生于阿拉伯的麦加城。他所出身的家族虽然显赫并极受尊重,但他本人是个遗腹子,幼年生活十分清苦,6岁时母亲也去世,从此沦为世间一孤儿,由亲戚抚养。 如我们在美索不达米亚那一讲中所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古代阿拉伯的多神(泛神)教信仰,在整个阿拉伯半岛上,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立的宗教信仰和各自不同的神灵,穆罕默德的同胞们仍如数万年前一样,星、月、男神、女神、各种奇怪的石头和树木……等等,都在他们的膜拜之列。如在麦加城,克尔白古庙中不但供奉着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也供奉着其他部落所崇拜的各路神明的偶像。 穆罕默德12岁时曾随叔父的骆驼商队到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开始与犹太商人、经商的基督徒等打交道,在此过程中耳闻了许多《圣经》故事,从而眼界大开、智识急增,开始对宗教与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阿拉伯原始宗教信仰的怀疑,逐渐意识到崇拜唯一的真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穆罕默德决心成为阿拉伯人民的摩西。 25岁时他与麦加城的比他年长15岁的富豪寡妇卡迪亚结婚,卡迪亚先后为其生下两男四女。终其一生,穆氏共娶十妻二妾,其中七人为寡妇,都是后来在战争中掳来的俘虏。 相传在公元610年某夜,当穆罕默德在洞中静修时,天使迦百列突然向他显现,要他去传扬造物的真主之名。后来天使迦百列又多次向他显现,并授以戒律清规,穆氏随即就将天使的话转达给自己的信徒。这些话的主要内容是:“安拉”是宇宙间唯一之神,唯一真主;而穆罕默德则是“安拉”的使者,最后的先知。 阿拉伯字AIQar-an,英文作Koran,即复诵、诵读、传扬之意,汉语音译为“可兰”或“古兰”。可见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也就是默罕默德所领受的启示的记录。 这些启示使穆氏非常振奋,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开始在麦加城中传扬他的宗教思想。这就是伊斯兰教。 相传,伊斯兰教从陆路传入中国时途经回纥(今新疆维吾尔)地区,元朝时,改信了伊斯兰教的回纥人随蒙古人入主中国,因此中国人逐渐以回纥的回字为名,习惯上称伊斯兰教为“回教”。回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十分简要,包括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前定、信末日和死后复活等六大类。 其一,信真主。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神主义信仰(一神教)。回教徒相信只有一位造物的真主,他的名字叫“安拉”,安拉之外,别无他神。安拉共有99种德性,据说,穆斯林所用的念珠是99粒即源于此。 据龚天民在《回教纲要》中指出,在古阿拉伯原始的泛神崇拜中,除了三位女神之外,还有一位名叫安拉的男神,较别的神更伟大,故有人认为安拉神并非穆罕默德的发现,而是古阿拉伯人原来所敬拜的诸神中的一位。 其二,信天使。伊斯兰教相信天使系由光造,据说曾向穆罕默德显现的迦百列即是主要天使之一。穆斯林相信每位信徒均有四位天使监护,白天、夜晚各两名,驻在人的牙齿间,以人舌为笔、唾液为墨,记下其一切善恶所为。 此外,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一样,也相信恶魔的首领是Satan,即撒旦。 其三,信经典。主要是指《古兰经》。 其四,信先知。《古兰经》中共列举了9位先知,其中6位先知最重要,他们是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和默罕默德。除穆氏本人以外,其余五位都是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伊斯兰教也尊敬耶稣,也同样相信他是处女所生,但不承认他是神,认为他只是一个传递神的话语的人——先知。而且《可兰经》上说,耶稣并没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安拉已把他带回天堂;真正死在十字架上的是化装成耶稣的犹大……等等。回教认为,在这六位先知中,穆罕默德是接受最后启示的、最伟大的一位先知,其地位远远高于前五位先知。 其五,信前定。穆斯林相信一切均由安拉所控制、安排,即所谓“宿命论”;但同时也承认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随己意行善恶,选择信与不信。 其六,信末日与死后复活。穆斯林相信在末日死人要复活,安拉要对所有人进行审判,然后分别被送上天堂或进入地狱。 伊斯兰教的《可兰经》引用了许多基督教的《圣经》经文。据统计,《可兰经》中,72次提及亚伯拉罕,97次提及摩西,14次提到玛丽亚,51次提到耶稣,新旧约中的人物共有27位在《可兰经》中被提及。 除了相信这些教义外,穆斯林还要履行5项宗教义务,即“五功”:一为念功,是要不断念诵安拉和穆罕默德之名:“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二为拜功,是穆斯林必须每天5次面对麦加的方向跪拜、祈祷;三是课功,即捐财务给教会,周济孤、寡、不幸之人;第四是斋功,回历第九月为圣月,在此一月中,除病人、旅行者、孕妇、哺乳妇女、衰老者、战争中的士兵等外,所有的人每天必须禁水、禁食、禁男女同房,但仅限于白日,日落之后,饮食方可开始;最后一条为朝功,是到麦加朝圣。一个回教徒一生中,至少要去麦加朝圣一次。如确无能力去,也可由他人代去。此外,伊斯兰教对饮食也有不少禁忌和条例,如不吃猪肉、禁止食血、不准饮酒等。 伊斯兰教传布初期,麦加城中反对穆罕默德的势力非常大,公元620年穆氏的妻子卡迪亚和恩人叔父阿布塔里布先后辞世后,统治麦加的贵族和富商们即图谋杀害他。因此穆罕默德及其门徒不得不从麦加出走到雅特里布,伊斯兰教称此次逃亡为“徒志”或“圣迁”,时为公元622年,往后就把这一年定为回教元年。 雅特里布也从此易名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成为穆罕默德立教、建制和发动军事进攻的根据地。 穆罕默德不仅是伊斯兰教的教主,更是卓越的军事领袖,公元624年,穆氏与麦加人发生第一次战争,大获全胜;630年又亲率万人雄师进军麦加城,麦加人自知不敌,遂开城投降,整个麦加便也从此改信了伊斯兰教。穆氏进入麦加后,摧毁了该城的主要庙宇克尔白古庙中的一切偶像(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而是崇拜来世,信仰灵魂的永恒),只留下了庙中的一块黑色陨石,随即宣布克尔白庙为回教的至圣所(中国穆斯林称其为“天房”)。此后两年中,穆罕默德强化了自己作为回教教主和阿拉伯统治者的地位,他把阿拉伯各部落整合成一支庞大的军队,以征服全世界。他左手捧经、右手持剑,将感化、规劝与武力征服相结合,纵横阿拉伯世界,“傲视众亲族”。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领信徒12万众再次赴麦加朝觐,在返回麦地那途中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3岁。 穆罕默德辞世后,他的接班人号称“哈里发”(即继任者),率回教大军继续开疆拓土,铁蹄铮铮,踏遍欧亚非三洲。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阿拉伯穆斯林于公元637年进入伊拉克、次年攻陷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又三年侵入埃及、649年进入波斯……相继把阿拉伯地区、西亚、小亚细亚、中亚、北非等地都纳入了帝国的势力范围之内,甚至还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西方基督教重镇西班牙。公元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阿拉伯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彼时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与中国唐王朝的长安,并称为世界上两个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从公元7世纪开始,一直到公元13世纪,阿拉伯帝国——虽然它的王朝形态在不断变化——始终对西方基督教世界维持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攻势。到了13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被凶悍的蒙古入侵者所摧毁,但不久以后,又有突厥语系的土耳其穆斯林崛起,迅速地把原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全部吞并,发展成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在东方,回教军也几乎所向披靡,达至印度,跨过印度河后又向印度北部挺进,抵帕米尔,直接威胁中国。如前所述,当时中国处于唐代,唐兵最终抵挡住了阿拉伯帝国(中国人当时称之为“大食”)在东方的扩张势头。在西方,回教的扩展终于公元732年为马尔泰在法国图尔斯之役所阻止。 在穆罕默德辞世后不到一百年,在介于东方中国与西方欧州之间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一大片土地,都已成为回教势力范围,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中。而从教徒迅速膨胀的数量上看,伊斯兰教无疑是世界史上发展最快的宗教,这种成功与他们的强硬态度有关,每当他们征服一个国家时,不仅要求遗民们肉体的臣服,更要用自己的信仰征服他们的灵魂,对不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绝不宽恕。 西班牙后来虽又回归基督教,但从摩洛哥至巴基斯坦以及埃及与整个北非,迄今仍属伊斯兰教势力范围。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穆斯林约11亿4千7百万人。 伊斯兰文化在东西方两大主流文化系统(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系统和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化系统)之外独树一帜,其在形成过程中虽然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如接受了中国的造纸技术、印刷术等(公元8世纪初),以及接受了许多西方的古代学术,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还有阿拉伯文字后来发展成书法艺术,堪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相媲美。尤其是建筑,成就更大。 如上所述,在公元7世纪之后,皈依了真主的阿拉伯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后来逐步变成一些独立国家,伊斯兰建筑主要就散布在广大的阿拉伯地区以及伊斯兰教影响所及的地区,包括印度和北非、中亚、东南亚的建筑。约翰.D.霍格指出,所谓伊斯兰建筑,是指先知穆罕默德的信徒们在公元第7世纪至第18世纪、19世纪(在有些地方甚至更晚些)之间,在先知所创宗教流行的地方所建造的建筑物。伊斯兰建筑最主要的是宗教建筑。如果说,西方的宗教建筑是以教堂作为主要表征的话,那么东方的宗教建筑则是以寺庙作为主体,而在伊斯兰教中就是清真寺。伊斯兰教建筑中的庙宇称清真寺。“清真寺”是中国对它的称呼,始于明代正德年间,意为“清净无染”、“真主之清净”等。清真寺阿拉伯文音译为“麦其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故也称“礼拜寺”。简单说,清真寺就是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场所。 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民族作为一个惯住帐篷的游牧民族,并不需要永久性的建筑;甚至在穆罕默德去世后的最初50年里,穆斯林用于祈祷的道场也是随遇而安的,它可以是占据的基督教堂,也可以是波斯人的圆柱厅,甚至是用篱笆和水沟圈起的长方形田地。但这些临时的“清真寺”都有一个基本特征,即朝向的标志:柱廊的走向必须朝向麦加,或者简单地把入口处设置在与麦加相反的方向。 到了7世纪末,穆斯林的领袖们已在占领地站稳了脚跟,于是开始大规模地营造清真寺和哈里发宫殿,并试图在规模的宏大方面超过伊斯兰教之前的建筑。那些早期实物现均已湮灭无存,但据有关资料可知,当时参与营造活动的大多是一些外来工匠,有的来自埃及、有的来自叙利亚、波斯、还有的来自拜占庭……他们分别袭用了各自的传统风格式样,五花八门。直到公元8世纪以后,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穆斯林建筑风格。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的风格,既不像埃及或希腊的神庙,也不像基督教堂。房龙说,最早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帐篷,坐在地上,不用椅凳,所以集会时要求也很简单,只要有个屋顶,有四面墙,在墙上有个壁龛,指明麦加的地理位置,以便使教徒每日祈祷时知道朝哪个方向匍匐在地,也就足够了。此外,还设有一个讲坛,每个礼拜五有智者在那里讲解真主及其先知的教诲,这是和基督教教堂的仪式有点类似的唯一地方。 穆斯林的清真寺还有一个特点,不同于犹太教会堂、佛教的寺院或基督教教堂,那就是清真寺有个喷泉,穆斯林在进入大厅时,须先沐浴。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东西像清真寺和穆斯林宫殿里的喷泉那样令人想起来就感到心旷神怡。在这里我们可以顺便引申出一个问题——有人曾认为,古代中国建筑在木料方面的突出发展,是因为石材缺乏的缘故。其实,要说古代中国木料丰富纵或有之,但要说石材匮乏却未必尽焉,因为整个华夏文明所覆盖的范围并不仅止于黄河流域,长江两岸以及其他地区都不乏良好的石材,但散布各地的建筑遗迹却显示中国建筑依然是以木结构为主。看来资源是否丰富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有时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匠心独运、技艺高超的伊斯兰教建筑师为我们做出了最有力的见证——最优雅动人的水体景观并没有出现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而是出自他们那个黄沙滚滚的世界里。其实,不惟伊斯兰教,水在西方宗教中也有特殊的意义,如基督教的洗礼便具备这层涵义。洗礼象征着人的“第二次诞生”,它表达了双重诞生的神秘性,这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喷泉景观在西方建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如凡尔赛宫的喷泉,所不同者是它不具备回教建筑中水景的那种神圣性罢了。 如上所说,伊斯兰建筑主要是其寺庙,即清真寺,其余则是大量的居住性建筑。但从建筑的结构和风格来说,二者是比较相近的。如两者都在建筑的表面做繁琐的细密装饰;又如建筑结构上通常都用拱券结构,拱券既是结构对象,又是装饰物。所以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建筑形式大同小异,如果要分类,则可分伊朗和中亚的、印度的、西亚非洲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土耳其的等;另外,从历史的纵向来分,则可分为早期的、古代晚期的和近代的等。 回教清真寺最著名的有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大马士革大清真寺等。 先重点介绍一下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该寺建于1612~1646年,即波斯(今伊朗)的苏菲王朝时期,创建者是当时的国王阿巴斯。这座清真寺位于城市中心的皇家广场的南侧,建筑主轴线对着圣地麦加,使得它与皇家广场的偏角几乎是45度,这也说明了宗教在回教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与地位。整幢建筑围绕中央院落来布置,正中为方形的礼拜殿,其上是两层连续的尖券鼓座,托起一个巨大的穹隆顶。那饱满而有力的穹隆顶形象,形成了建筑的构图重心。朝南内院的的礼拜殿立面是一个竖直的高墙,在正中开着一个尖拱门洞;高墙两侧立着一对高高的尖塔,均饰有各色釉瓷、琉璃镶嵌。这个清真寺的造型与装饰均居波斯清真寺建筑之首,堪称世界一流建筑。据考证,这种中央大穹隆顶及尖拱凹门廊的形式最早出现在陵墓上,因其雍容秀美、庄严肃穆的形象特征,所以为伊斯兰宗教建筑所广泛应用,形成了中亚细亚一带的清真寺建筑的一大风格。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文化与建筑亦广布亚、非、欧三洲。如在埃及开罗有苏丹.哈桑礼拜寺等著名伊斯兰建筑,回教军取道北非继续向西推移,最后进入欧洲腹地,在西班牙落脚,在这里产生了新的回教建筑风格,即西班牙-摩尔式建筑风格,代表作是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这个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这座寺在公元13世纪阿拉伯人被逐、西班牙回归基督教后改为基督教堂,16世纪时加建了高达百米的钟楼,以及中心祭坛、十字形歌坛和许多祈祷室,以符合基督教的要求,所以原来的建筑被改去了许多,如今已无法看到其原型了。 从13世纪开始,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和耆那教都相继衰落了,原因当然是由于伊斯兰教的落地生根并扩张。到16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伊斯兰势力就更加强大了,印度的北部和中部全部伊斯兰化,在此期间建造了为数众多的以大穹顶为特色的清真寺和陵墓等回教建筑。 这里着重说一下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泰姬-玛哈尔陵。该建筑于1632年始建,1647年建成,是印度莫卧儿王朝最杰出的建筑物,它以美丽著称于世,号称“印度的珍珠”,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此陵墓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罕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建造的。美丽的泰姬与沙杰罕伉俪情深,两人双宿双飞、形影不离,连皇帝每次出征都要把她带在身边。一次,泰姬已身怀六甲,在陪皇帝出征时不幸因难产而去世。沙杰罕悲痛欲绝,发愿为亡妻建造一座最美的陵墓。此建筑耗资巨大,历时22年才建成,设计总监是小亚细亚的乌斯达德.穆哈默德.伊萨.埃森迪。该陵墓是一个集中式的建筑,中间是一个直径达17米的大穹隆顶,从顶端到地面的高度为58米,四角各设一座高41米的塔,每个塔的顶端都有一个小穹隆顶,使得建筑很有整体感。陵墓整体用纯净洁白的大理石筑成,上面还镶有48种宝石,美仑美奂。 泰姬-玛哈尔陵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存在,这座建筑是泰姬-玛哈尔陵园的主体,它位于中轴线的末端,前面是一块空阔地,遍植芳草,间以水池,主体形象益发突出。同时又因着这个建筑凝固着沙杰罕与泰姬的那一曲悱恻缠绵的情爱悲歌,故有人将它视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历史发展也起到了一些正面的作用,即沟通了原本隔绝的东西方两大文化系统,如今天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本是印度人的发明,但却是由阿拉伯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的,再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也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向了欧洲,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但在当时,伊斯兰教的兴起却使中世纪的欧洲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从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产生起,回教军即从正面和侧翼两个方向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发起了猛烈攻击,穆斯林从正面威逼君士坦丁堡,从侧翼迂回埃及与北非,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西班牙,然后从背后包抄法兰克王国,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形成了一种钳形攻势。尤其穆斯林占领了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后,干扰基督教商人、虐待在此朝圣的基督徒,更是埋下了宗教战争的祸根。 公元1095年11月26日,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宗教会议,在会上他用法文发表了一篇中世纪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演说,演说中,他列举了回教徒的种种暴行,呼吁所有人拿起武器来援助东方的兄弟,一起向那些异教徒开战,从他们手中夺回圣城与“主的陵墓”,并当场许诺所有参加者均可完全免罪。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情绪激昂。 次年,第一次东征就开始了。自此,从1096年至1291年的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欧洲人以护教(基督教)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了8次大规模的远征,因参加战争的士兵皆佩有十字架标志,所以被称为“十字军”。200年间的8次东征,动用的总兵力不下三四百万,但其中只有第一次可算是成功的,其后的几次东征,十字军在小亚细亚与回教军反复较量,但就是没有办法再取得第一次东征的成绩了。而且到后来,整个东征运动也完全变了质,不但出现了基督徒自相残杀的局面,甚至还演出了“儿童十字军”的闹剧。 十字军东征是典型的宗教战争,它的命运也与其他的宗教战争一样,因宗教理想与现实的出入,而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最终沦为残酷的玩笑。 不过,为当时人们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的十字军,却正面地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命运。在文化方面,十字军东征使当时(中世纪)落后的西欧有机会接触到了悠久发达的东方文化和被拜占庭保存下来的希腊-罗马的古代文化,从而促进了自身的蜕变;经济方面,十字军将拜占庭帝国的货币制度和阿拉伯人的商业概念(如支票、信用状、股份公司组织等)带回了落后的中世纪西欧,为欧洲日后发展资本主义铺平了道路;而在政治上,许多诸侯和骑士在战争中客死他乡,使封建势力得以削弱,而十字军后来的堕落,也使欧洲人开始对向来无条件信任的罗马天主教廷产生了可贵的怀疑……总之,欧洲的十字军在圣地停留的200年间从他们的异教敌人那儿获益匪浅,从而促使他们贫穷落后的西欧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他们的后世子孙迎来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春天——文艺复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