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影响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 秦始皇本来想传至万世,但二世而亡,人们对秦亡原因探讨了二千多年,不外乎统治思想不对、政策不当、“举措暴众”等等。汉朝建立,当然希望长治久安,在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统治者逐渐认识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巩固统治的措施,例如政治上清静无为,经济上“与民休息”,等等。然而“长治久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思想统治,这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不断摸索的问题。刘邦从讨厌儒生、“谓读书无益”到朝孔、检讨自己“多不是”[5];文、景之不好儒到增设博士;以及各种礼仪制度的建立等等,都与统治思想建立有关。统治思想会体现在政策、法令之中,最后还会集中到学术思想上面。统一思想就必定落脚到统一学术。汉代学术或被称为经学,经学或者儒学是经过一系列重要举措形成其主导地位的。重要的有如下一些: (一)博士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说: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 大致上说,博士在秦朝已成为一种官职,地位不是太高,但比较特殊,是对“博学”的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任用,他们“博通古今”,“辨于然否”,“国有疑事,掌承问对”[6](百官志本注)。可以直接向帝王出谋献策,也可以只是一个摆设,如秦始皇时卢生所说:“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2](秦始皇本纪)。 博士作为官职,秦代已有是可以肯定的,有名姓可考者至少也有十来个。汉朝继承了这种制度,汉朝初年设立博士的情况现在还不太清楚,但至少文帝时就正式设立了,有诸子的专书博士和儒家的专经博士(二者有联系),主要记载依据有:《汉书·楚元王传》记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中云: (至孝文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东汉人赵歧曾说: 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置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7] 还有“孝文帝始置一经博士”[6](覆酺传)等说法,这些当然还需要具体考辨,但文帝时已设立博士官是可以肯定的,而且数目还不少,《汉旧仪补遗》说: 孝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朝服玄端,章甫冠。 这些博士是否“具官待问”这里且不详说。至少可以说,汉初对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已经关注并作了安排,他们稍后又有不少弟子。 博士制度到了汉武帝时有一重要变化,那就是“置五经博士”: 武帝建元年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3](百官公卿表) 武帝以后的变化更多更大,包括弟子员的增加等等。总之,博士制度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在一定意义上与后来的科举制度相同。因此,班固在《汉书·儒林传》的最后赞曰: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师古曰:言为经学者,则受爵禄而获其利,所以益劝。) 本来从秦开始,博士中儒生是占主要地位的,数量最多,五经博士设立之后,博士就完全为儒家垄断了。这种情况的影响,自然是儒学、经学占主要地位。因此,从学术发展看,博士制度是一个极重要的举措。 (二)贤良对策及其影响和意义 大家都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实在是一个过于笼统的论断,大大小小的疑问不少。半个世纪以前,吕思勉先生著《秦汉史》时就已指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事,其为风气使然”。甚至说“汉武帝非真知儒学之人也”,武帝即位不过十六七岁,“罢黜百家之事,虽谓太后可其奏可也,立五经博士时太后亦尚未崩,未闻其争立《老子》,此太后不疾儒术之证”等等。另外,我们也可指出,董仲舒一开始也并未得重用。但是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是有意义的,对儒术之兴、对学术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一个重大举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