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议论”的魅力 议论是人们的见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结合。我们写文章、写著作,都要有宗旨,要有撰 述的目的,用清代史家章学诚的话说要有“史意”。史意者,作史者撰述之宗旨也。我 们写论文、写专著,都少不了议论。议论是反映作者见识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例 如,文章开头总要说明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结尾时总要说明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 性、有什么意义。文章中间,也会对某些事件和人物发表见解,发表评论,这也是议论 。现在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写文章罗列材料,是常见的现象,但往往就是概括不起来, 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议论比较差,缺少一种概括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讲 ,没有这个能力,无从谈议论。简言之,不能概括,谈何议论? 怎样才能对研究对象、叙述对象作出概括呢?首先对材料要有分类。以类相从,作出分 类,例如就搜集到的材料有几种情况作出说明,这就开始议论了。其次,善于联想,由 此及彼,由所引用的材料想到引用之外的材料,产生一种联想,有了联想就会发现异同 ,解说相异或相同的地方,这也是一种议论。再次,揭示本质,如同毛泽东说的“由表 及里”(注: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第291页。),通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深层次看这些材料说明什么问 题,这样又可以作另一种形式的议论。诸如此类,都是议论,可见议论是对材料的分析 、理解和提升。 优秀的历史著作之所以具有感人的魅力,是因为它们能够“再现历史”,当然是在一 定意义上“再现历史”,它们使人能够如同身临其境,因此具有很大的魅力。比如《资 治通鉴》记淝水之战,东晋军队打败了前秦军队,那时谢安正在跟人下棋,手下人来报 告说:秦军败了。谢安故作镇定地说:啊,小儿辈退敌了。等到下棋的对手走了,谢安 高兴得不得了,走路时鞋后跟都绊掉了。这多生动啊!就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 临其境。这就是叙事之所以有魅力的地方。 那么议论的魅力在哪里呢?议论同样有魅力。议论的魅力就在于通过一定的事实判断和 价值判断给人一种理论的启示和理性的满足。人们的追求有形象的东西,也有理性的东 西。如果说叙事能够具有魅力是因为它能够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议论的魅力就在 于它能提升人们的理论思考,使人们得到一种理性追求上的满足。 中国史书的议论有多种形式,主要三种,是我们应当研究、继承和发扬的。 第一种形式,是和叙事相结合的评论。例如《史记》或在一篇的最后有“太史公曰” ,或在一篇的起首有序文。司马迁自称太史公,“太史公曰”就是司马迁发表议论了。 后来人们学习太史公,一般称为“史臣曰”,司马光有“臣光曰”等等。史官、史家发 表议论,这在中国史书上非常多,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多读读这种史论,就能够 促进我们的理论修养,丰富我们发表议论的内涵,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 第二种形式,是评论的专文。这是指一篇文章全部讲评论,我们把它叫史论的专篇或 专文。这在中国史学上有很多,我没有仔细统计过,我想有名的史论专文应有几百篇吧 ,其中最有名的如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欧阳修的《正统论》、顾 炎武的《郡县论》等等,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篇文字全部都是评论历史,给人的启发 也就更加全面、深刻。《过秦论》两千多年了,现在我们读起来仍然受到启发。秦朝怎 么强盛起来的?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原因在哪里?《过秦论》,“过”就是批评,“过 秦”就是批评秦朝,贾谊说了许多非常精彩的话,大家要有兴趣,可以找找《过秦论》 ,读了之后也一定会感到气势磅礴,非常感染人。在贾谊看来,秦朝的灭亡归结到一点 ,就是在“取”和“守”之间不能够区别对待(注: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取”是夺取天下,要用一种战略思想,就是针锋相对和东方六国作斗争。秦朝要守住天 下,要治理天下,就不能用“取”的战略,而应采用“守”的方针。怎么“守”呢?顺 应民意,而秦朝恰恰不能顺应民意,搞严刑峻法,繁重劳役,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多读 这样的史论,确能使人增添睿智。 第三种形式,是评论的专书。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最高成 就,他的历史哲学,他的君主论,他的得失兴亡论,统统包含在里面。当然,中国的史 论专书并不仅仅限于王夫之的著作,往前看,东汉桓谭的《盐铁论》,过去被认为是用 对话辩论的形式写成的文学著作。这书的内容是讨论汉武帝时的盐铁政策,辩论双方都 涉及到历史评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盐铁论》也是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南北朝时 ,有一位学者叫刘邵,写了《人物志》一书,讨论评论历史人物的理论和方法:怎么看 一个人?怎么评价一个人?唐初,虞世南著的《帝王略论》,可以说是目前所见中国较早 的“君主论”。16世纪,意大利马基雅维里写了《君主论》,是世界名著,但7世纪时 中国的《帝王略论》却没有被前人给以足够的重视。《帝王略论》讨论了唐以前的历代 君主的功过是非,而且广泛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不同朝代的君主相比,同一朝代不同的 君主相比,同一君主的不同时期相比,非常丰富。还有北宋范祖禹的《唐鉴》,强调北 宋要以唐朝为鉴。作者从唐朝历史中概括了306件事,针对这些事发表议论,总结应当 怎样以唐为鉴。再如唐太宗写过一篇长文《帝范》,讲怎样做一个皇帝,共十二章,内 容很丰富,也可以说是一篇精辟的君主论。 有人说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那是太不了解中国古代史学了。中国古代史学有这么 多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滋养我们理论兴趣的养料,丰富我们历史评论的重要遗产。我们 过去认识不够,近十几年来的摸索,发现有丰富的遗产,丰富的理论。当然,这一理论 和我们今天所遵循的唯物史观有很大差异,但历史理论的遗产有些是有长久生命力的, 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提高我们的议论水平,也不是凭空获得的,一方面要 从丰富的材料中去抽象,去概括,同时要学习前人发表的议论,这一点很重要。 作者附记:本文是根据2004年4月20日在安徽大学历史系的演讲稿改订而成的。安徽大 学历史系陆发春副教授曾对录音进行过整理,谨此致谢。2004年6月1日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