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免行文支蔓,这里不再进一步分析恩格斯论断的全部内容及其理论来源。从这段论述所能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历史合力论认为,历史事变和人类历史,从整体上看,人的意志及其支配下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是不起作用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合力论是不能合理地解释实际历史的(注:这里是就恩格斯这段论述作为合力论理论来源所作的分析,并不等于恩格斯在其它著作中也完全否认人的意志支配下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作用。有兴趣批评我的论者,请记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讨论的就是合力论,并不涉及对恩格斯的全面评论。)。 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页。)。我们来看看实际历史过程中的事变史。以秦亡汉兴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变。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到前202年刘邦称帝,历时大约8年。中经西楚霸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秦楚相斗,结果是秦亡;后一段是汉与西楚相争,结果是汉兴。秦亡汉兴这个大事变过程包含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事变,其中不乏人数以十万计的惨烈战斗。那么,这个包含一系列事变的大事变,究竟是从单个意志融成的无意识的“合力”产生的,还是人的意志及其支配下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 人的意志的核心是目的;同时包括能力,能力是对外界环境因素和自身所具条件的认识和把握。人的目的要求自身具备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行动,以求自身目的的实现。不具备行动能力、条件的目的,肯定不会实现,只能失败。目的和能力都产生于人的需要。包括需要、目的、能力在内的人的意志,既来源于现实生活条件,也来源于历史传统。不同意志支配下的实践活动相遇相交时,便演出一幕一幕的悲喜剧,以至闹剧和丑剧。人的意志,尤其是古人的意志,并非都是由认知得来的理性,那是常常带有欲望、感情等非理性色彩的。这在项羽的身上表现格外鲜明。在历史事变中,人的意志常随活动的进展而有所调整,以至改变,但却不可能由于冲突而变成零(除非在战争中被杀死,那是另一回事)。 秦汉之际人数以千万计,我们没有条件得知人数如此众多的每个单个人的意志及其行动的具体情况,也无此必要。当时构成和影响这些历史事变的意志及其支配下的行动,大体有如下几种基本类型:其一,秦二世胡亥为代表的秦统治集团的目的,是要维持赢氏家天下的专制集权的秦王朝。但胡亥既无能又无德,是一个只知追求吃喝玩乐、穷奢极欲的公子哥儿式的昏君。他矫诏杀兄而窃位,已使他失去人心。以他为首的秦统治集团采取的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更弄得全国民怨沸腾,人心背离,引起民众意志的不满以至反抗;其二,陈胜首举义旗反秦,体现了当时民众的意愿。他平时为人佣耕时已希求“富贵”,为准备起义装神弄怪地制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舆论,显示了他取秦代之的雄心。但他以及吴广并不具备相应的军事、政治才能以实现其目的。以他为代表的起义军的意志与行动同秦王朝是对立的;其三,为秦始皇击败的六国贵族后裔,也乘势起兵反秦。他们的目的是恢复诸侯的分封分裂的政治局面,各霸一方。这些诸侯王是反抗秦王朝的,他们之间有时也相互对抗。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项羽。项羽希求成为这种分封分裂局面的共主。他骁勇善战,常打胜仗,但缺乏政治才能。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滥杀无辜,不得人心,最后终于失败;其四,刘邦率众起兵沛县,投附项梁。当他衔楚王命攻克咸阳后,显然已具统一江山之志。他出身下层,有些流氓气,但了解民情。他提出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深得民心。个人单打独斗,三五个刘邦也未必抵得上一个项羽。但他具有政治才能,善于用萧何、张良、韩信等才干之士。他机智顽强,屡败屡战,最后垓下一役,终于击败项羽,建立汉王朝;其五,当时以千万计的广大民众,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奴婢,以及一般的地主和商人等。他们中有些人投入事变,更多的人则并未直接投入战局,但对事变却并非没有影响。兵员、粮草是由他们负担的。战争加重了他们的负担,给他们带来各种灾难。他们盼望能在统一的环境中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追求生存以至发展。事变中的主角次角们,谁给他们带来这样的环境,他们就拥护和支持谁,从而形成人心所向,也就是大势所 趋,而这对于事变的最终结局却是至关重要的。 秦亡汉兴这个大事变及其中包括的一系列事变,根据实际历史情况看:其一,从陈胜、吴广率众起义建立张楚,其部将周文领军进攻咸阳,秦将章邯战败周文所部,陈胜、吴广兵败被杀。接着章邯又率秦兵战胜并杀死小胜而骄的项梁。巨鹿之战,项羽率楚兵以一当十,奋力拼杀,击败章邯率领的秦军。章邯被迫率全军降楚。秦王朝力量已极大地被削弱,但统治集团还在闹内哄,先是李斯被杀,然后赵高又谋杀秦二世迎立子婴为帝,子婴又谋杀赵高。到这时,子婴已根本没有能力支撑败局,刘邦率军攻咸阳,子婴便只能束手请降。项羽入咸阳,大肆烧杀抢掠,自封西楚霸王,同时封了19家诸侯王。接着是楚汉相争,双方大大小小打了100多次仗。还有诸侯王之间的战争,等等。上述一系列事变中的每一次,都是由投入事变的不同意志支配的历史力量的行动冲突而直接造成的。这些具有不同意志的历史力量的行动冲突便是事变。不同意志及其活动冲突的过程便是事变的历史。上述一系列不同意志支配下的历史力量的冲突过程便形成秦亡汉兴这个大的事变史。试问这一系列事变中有哪一次是从没有意识、意志的“合力”中产生出来的?秦亡汉兴这个总的事变史当然也就不能说是从没有意识没有意志的难以捉摸的“合力”中产生出来的。其二,上述一系列事变如战斗中,战胜的一方接受战败方的降将降兵,胜方由于融入原来敌方的力量而使自己力量壮大,可以说胜方形成了合力,如章邯降楚,楚方便暂时地形成这种合力。这样地形成的合力当然也不是没有意识的,不过是降将降兵改变了意志和行动,而胜方愿意接受而已,同样是人的意志支配下的实践活动。项羽却害怕投降的秦兵再叛变,在新安城南坑杀秦降兵20多万人,这样的残暴当然不得人心。楚汉垓下会战,战败的项羽突围,最后只剩下26骑,可见绝大部分楚兵都融合进汉营中去了,汉兵形成了合力。刘邦在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协助下进行的统一战争,他们提出的约法三章顺应了广大民众的意志,他们又具备了达成目的的军事政治才能,终于将全国力量大致地统一在新建立的汉王朝之中。如果说这种统一也是一种合力,那是因为汉统治集团顺应广大民众意愿,得到民众支持,这是由当时人们的有意志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从整个实际历史过程看,这种统一形成的合力当然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但却不能说这种合力是没有意识的,更不能说汉王朝是由没有意识的合力中产生的。难道说秦朝败灭、汉朝兴起这个大事变,是由一个与当时人的意志、活动无关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抽象规律“决定”出来的吗?历史学家如果不是依据历史实情,理解和揭示当时人的意志和活动而演成的历史实剧,仅仅寻找若干资料来证明一条抽象的历史公式,这样的史书大概不会再有人愿意看了。 毫无疑问,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秦亡汉兴事变史,而且古今中外实际历史进程中的任何一次历史事变,如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外国的如欧洲中世纪目的各异的十字军东征、法国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等等,每一次事变都是由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意志及其支配下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而决不是从没有意志的“合力”中产生出来的,也不是由任何抽象的思维规律所决定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