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诠核得中”[4](《鉴识》),就是要追求真实、准确。这里所说的“真实”,主 要是提倡一种精神,即恪守史家如实直书、“书法无隐”的职责,像春秋时期的良史--晋国的董狐、齐国的太史兄弟那样,即使遭遇生命之灾,也不苟且阿容,仍然如实记载和评价历史人物。这里所说的“准确”,主要是讲求方法和态度的正确--在史料搜寻和事实分析上,要力求做到“探赜索隐,致远钩深”[4](《鉴识》);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要尊重事实,历史地、客观公正地看待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表现,不偏激、不阿谀、不隐讳、不党同伐异、不以一己好恶来审视历史人物,一如章学诚所说:“尽其天而不益于人也。”[5](《史德》) 所谓“察其始终”,即从整体角度,贯通地对历史人物予以评价。整体性思维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讲求时空上的横涉和纵通(横涉指寻求“究天人之际”, 纵通指寻求“通古今之变”)。通过纵横的探索来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这种思维方式渗入到历史人物评价中,即通过总体考察来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朱熹有一段话,形象地道出了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品藻人物,须先看他大规模,然后看他好处与不好处,好处多与少,不好处多与少。又看某长某短,某有某无,所长所有底是紧要不紧要,所短所无底是紧要不紧要。如此互相来品藻,方定得他分数优劣。”[18](《力行》)所谓“先看他大规模”,就是先从总体上对历史人物进行审视,然后再作具体分析,得出结论。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采用这一评价方法。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对其暴行,司马迁借贾谊的评析毫不隐讳予以了揭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奋勇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13](P286)但从历史发展整体审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辟土,建章立制等巨大功业以及对历史的巨大影响上考虑,司马迁又对其作了充分肯定,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耳食无异,悲夫!”[13](P686)明确说明秦始皇“成功大”,嘲笑秦始皇者是“不察其始终”即未作整体考察之缘故。清代著名史家赵翼对五代时的权相冯道的评价,也采用了同样的评价方法。冯道在五代时期历仕几个皇朝,且一直身居高位,这在封建皇朝的统治者和深受理学影响的正统论学者看来,自然是气节有亏、道德品行有问题,因而都对其大加挞伐。但赵翼从冯道一生的情况考察,从冯道所处的整个社会背景考察,发现冯道在当时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维护社会稳定,协调民族纷争,保护社会生产力,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功的,故对其作了充分肯定--“至于历仕数姓,有玷臣节,则五代之仕宦者,皆习见以为固然,无足怪”[12](《张全义、冯道》)。这样,既给予了冯道这一历史人物以公正的评价,又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孟子[A].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刘知幾。史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5]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瞿林东。关于评价人物的是是非非[J].湖北大学学报,1997(2)。 [7]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8]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柳宗元。柳河东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范祖禹。唐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2]赵翼。廿二史箚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论语[A].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15]管子[A].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16]王符。潜夫论[A].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1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