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程的反思(20060409)


    回眸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相对发达之时,社会精神文明却不尽人意,社会物质的富庶并没有给人们同步带来精神上的富有;同样,在人类社会精神信仰厚重之时,又没能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上的繁华。人类在物质精神的问题上,似乎面临着的是“熊掌与鱼翅”的选择,两者不可兼得。果真如此吗?问题在哪?这里妄谈一点个人见解,旨在与诸位交换交换思想。
    一、历史的教训
    据考,在有史料记载的人类文明之前的古文明时期,人类社会曾有过多种类型的文明辉煌历史,如欧洲的“拜占庭”,中东的“古巴比伦”,美洲的“玛雅”以及我国许多地方考古发掘的古文明遗址等等。椐考证,那时的人类社会也曾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富足。考古研究提示,也正是由于物质生活上极大的满足,把人们拖进了物质生活的泥潭——奢华与堕落。于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社会环境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着人心的正邪,造成环境的恶化,最后威胁到生存的安全。考古证实,这些古代文明的自由王国最终都因天灾人祸的发生而遭致灭顶之灾。
    在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的进程中,中世纪可算是一个把人类精神生活引向了极端的时期,西方社会是政教合的教会统治,神权至高无尚。中国则是封建王朝的典盛时期,佛、道、儒三教并存。那时,人们说话办事循规蹈矩,一切社会行为都不可离经叛道。宗教教条给人们的思想意识锁上一把把精神枷锁。生活在那个以精神寄托为目的社会意识形态中,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的欲望自然受到抑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创造必然相对滞缓。
    就像寓言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一样,有人终于站出来用关乎人性的话题与上帝对话,向神权挑战,从而揭开了西欧文艺复兴的序幕。随之,越来越多的人们摘掉了头上的精神紧箍咒,杠起理性的旗帜,走上了一条讲求“实证”的科学之道。
    精神的解放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追名逐利开始盛行于世。人类又逐步走向一条为所欲为的路。这一路下来直到今天,世界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回头一看,不能不说这是一条荆棘丛生、尸横遍野的丛林之道。咱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相互倾砸,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全球性的世界大战,咱人类也经历了两次。从别人嘴里夺食,逐步演变成当前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打游戏。谁胜谁负就成为衡量人类各团体组织谁进步谁落后的唯一标准。
    进步与落后,从当代战争的角度来讲,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其要素是你的物质上的富有,技能上的高超,外加敢想敢干的魔鬼思想。而决不需要你的精神境界的高尚和深邃。至此,“落后就要挨打”成为那些个以善良为本的民族或国家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于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在人世间异军突起。因为这是综合国力的支撑点,是事关民族兴衰的头等大事。
    二、当代的困惑
    可以说,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对神权反叛的基础上的。经过反叛,一切神秘的东西一下子全被打到高楼大厦的地基里去了。人们挣脱了精神枷锁,急切地进入到物质文明创造和享受的高速公路。
    但是,在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车轮后面尘烟暴起。潜藏在现代物质繁荣与消费奢华背后,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危机四伏。资源日益枯竭,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逐渐失衡,生活面临颓废。社会罪恶泛滥,恶性战争频发……。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中人性的扭曲。
    人们忽然发现,这种试图以单纯的物质的可靠性来代替已经失去的精神的可靠性,同样是不可靠的。这一切的不和谐不正是由于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发展到偏执而造成的吗?让生存竞争弄得身心疲惫的人们必竟意识到,在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背后,是人类的精神贫困,道德危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社会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相反,社会道德滑坡问题让全人类都面临着历史性的尴尬。
    不少的思想家与理论家在进行着文化苦旅,探寻着人世间的真理,找寻着人生的真谛。这其中有哲学家们关于“存在与意识”的纷争,有政治家们“真理与主义”的理论,有科学家们“宇宙与生命”的探索等等。在弗罗伊德茺谬的性心理学理论遭世人厌弃之后,马斯洛又曾掀起过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他的理论核心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告诫人们,别让“心”闲着,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或工作或逍遣,唱歌跳舞玩女人搓麻将,反正别让人的心闲着。为了自己去挣钱,挣钱就是为实现自我消费的需要。这样,一个“利我为己,促进消费鼓励欲望”的人生定位模式也就形成。实践证明,这种人生观理论,对人类文明,社会风尚的提高升华不但没有好的效应,反而促进了当代一些人们世界人生观的畸形发展。狂热宗教信仰对人是精神鸦片,但教导人决不能干坏事,而那些私欲膨胀的人则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在我们客观实现生活中,。理性告诉人们的是:强者生,弱者亡;要生存,就要自强,就要奋斗。而人心灵深处真正想要的是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与生活的愉悦和安祥。在人类所反映出来的所有智慧中,都蕴藏着人类对和平、真诚、进步、友好、善良的向往;对战争、虚假、野蛮和残暴的憎恨。你看,物质与精神,两种因素在同一环境中发生着冲突。在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际关系环境日渐菲薄。充实的物质条件并不能完全买来人们心灵的充实。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三、天平上的法码
    人活于世,首先是求生存,必须获得足够的物质以保障我们这个物质身体的基本需要。但是,人不同于动物,是具有高级意识的万物之灵。不仅要吃,要喝,要穿衣要住房;更需要美,要爱,要高兴要舒坦等精神要求,以获得心灵的愉悦与安祥。
    尤其在我们基本生存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和改善之后,作为人“心灵”的精神要求就会变得更为突出。相比物质性的要求,人的精神要求可谓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正是通过这一需求的完善,人类并由近乎动物性的生存需要进入到高层次的人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人类社会文明天平上物质性的法码过重,人类生活就会向动物性一边倾斜。
    人类社会文明天平上精神性的法码过重,人类生活就会向“天堂上帝”那边倾斜。
    一边会把人转变成“披着人皮的狼”;一边能把人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反正都不是“人”。
    人类的真实需要应该是物质的、精神的,两种基本需要的完善结合,其发展应该是和谐地、平衡地。
    要想物质精神两个层次需求愿望的实现得以圆满,人类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与自然,与人类自身。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生活的良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于斯,长于斯,当然是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的关系。可是在我们这代人的人文教育环境中,就含有“人类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西游记》是本好书,不愧为名著。人类就像是故事里的孙悟空,大自然就是那如来佛。孙悟空本领再大,一个跟头能打十万八千里,也打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我们确实不要愚蠢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
    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的精神主宰着自己的物质身体。同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大自然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的精神,即他的自然特性与规律,主宰着他的物质生命体。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物件,一分子而己。生于自然想超出自然,如同水中的鱼儿想跳出大海,那是不想活了。
    自然有自然的法则。其中植物动物的法则是适者生存,那么人类呢?人是万物之灵。人有人类的社会文明,有思维,有理性。上天赋予人对自然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很大很大。我想,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同样也会很大。我们不是常把大地比作人类的母亲吗?那我们就应该在获得母亲的乳汁之后尽一点做儿子的孝道吧。另外,我们要树立“物以需为贵”的理念,与万物走共生共荣之道。空气、水份和土壤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就因这些物质束手可得,我们通常拿他们不当一回事。而金银珠宝对人的生存没什么大用,就因为稀罕,人们通常趋之若鹜,百般呵护。这叫什么?这叫本末倒置,价值观颠倒。
    第二,人有人类自己的生活。就像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生存一样,人类发展到今天,咱们谁也不能离开人类社会环境而孤立地生活。现代交通与通讯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把咱们这个地球变得像一个人类生活的住宅小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建立,不但是咱们人类成员中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生存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是咱们人类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常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类需要统一自己的世界观,摆正人生观,防止人类生存的天平向一边倾斜。
    四、思维的正负效应
    一切的关键在于“人”,人的关键是有个“心”。
    说归说,做归做,一到关键全都错。这人的“心”实在太鬼。
    心想事成。心一想,事就成。“心”能“无”中生“有”,能把抽象变成形象,把形象变成实相。“心”能把一切理想变成现实!昔日“西游记”中神侃的所谓“千里眼”“顺风耳”,现如今不都被电子科技实现了吗?
    也正是由于这个“心”,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烦恼。有了票子想房子,想车子,想官位子;有了一日三餐饱,又想别人的老婆好。贪心恰似狐猴智:果子熟了,猴子来摘。右手摘一个,挟到左臂下,再用左手去摘,挟在右臂下。双手不断地摘,水果不断地掉到地上。最后时间到了,有人来了,赶紧跑。走时两手空空。实谓利令智昏也。
    人们祈求生活的幸福。何为幸福?病人说:无病无痛,身体健康是幸福。饥寒者说:吃饱穿暖是幸福。囚徒说:自由自在才是幸福。哲学家可能会说:只要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就没有永恒的幸福与安宁。
    可见,关键是人的这个“心”。怎么认识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心”?让我们来放飞一下我们的思维吧!
    人的身体是物质的,人的“心”是精神的。
    万物的形体是物质的,他们的特性是精神的。
    宇宙中没有一种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
    精神寓于物质,物质富含有精神。
    精神是活的物质,是有生命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着的物质富含着能量。
    精神的释放就是能量的释放。
    这个宇宙中的物质与精神如同我们人的肉体和心灵一样,原本是一体。物质的形态体现着物质的存在,物质的运动体现着物质的内在特性。所以,我们俗称物质是形而下,精神是形而上。形而下是外在的东西,形而上则是内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让人一目了然,而内在的东西叫人深不可测。算了,自然的奥妙不是咱一个凡夫俗子一时半会能琢磨得透的。那叫“天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常言: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科技产生于思维,是智能,是精神产品,源于人的“心”。“心”能给人类社会造福,同样也能造祸。在咱民族文化中,传统儒家文化治学施教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是修身,即做事先做人,做人首先要正其“心”,人心不正,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即破坏性远大于正面的创造性。“聪明”的脑瓜要干起坏事来,什么也约束不了。破坏环境,伤害他人,当然最后也坑害自己。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精神上要文明,说到底,就是咱人的“心”要摆得正。
    以精神文明作基础的物质文明才是坚实的。物质文明源于精神的创造力,物质文明需要精神文明保驾护航。
    只有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提升,才有全人类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