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史在当今中国大陆虽非显学,但与往昔的萧条局面相比,可以说是发展迅猛、成 果不凡,已经在史学殿堂获得了一席之地。妇女史的飞跃发展,始于改革开放的新历史 时期。本文所述“新时期”正是指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历史时段。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无意中一脚踏进这一领域,成为较早的参与者,经历十几年的学 科发展过程,对妇女史的发展之路有一些了解与思考。本文正是对此的简略概括与总结 。 一、是什么 “必也正名乎”。开篇之前,先要说明本文所谓“妇女史”之名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也 是许多界外人士常常要问的问题。据笔者所知,对此,国外与国内的研究者均未取得完 全一致的认识。大体说来,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二是以 女性(或女性主义)观点与立场撰写的整个历史。或者可以简称为“妇女的历史”与“女 性主义的通史”。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妇女史的研究视野向社会性别(gender)方 向的扩大和转移,目前也有学者提出:“妇女史不仅是妇女所写的历史,关于妇女的历 史,或女性主义观点的历史,而且是性别观念和两性社会关系的历史。”(注:转引自 叶汉明:《女性主义史学与中国妇女社会史》,载张妙清、叶汉明、郭佩兰主编:《性 别学与妇女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在笔者看来,尽管妇女 史不可能脱离对于社会性别、两性社会关系的探讨,但是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发展史或两 性关系史在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角度等方面仍有差别,不能完全划等号,妇女史还是 应该主要侧重研究妇女一方。所以本文探讨的妇女史定义仍以前述两种为主。不难看出 ,两者之中,前者即“妇女的历史”与传统史学冲突似乎不大,只是一个以往被忽视的 研究领域,所以有人将这种妇女史称为“添加史”或“补偿史”;后者即所谓“女性主 义史”则对于传统史学具有颠覆意义,应该属于一种以全新的历史观或史学方法诠释、 书写的历史。西方妇女史学者很注意将二者区别看来,认为二者不能划等号,女性主义 史学家撰写的应该是女性主义史(注:鲍晓兰:《美国的妇女史研究和女史学家》,载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79页。)。一些极端者甚至认为前 者根本不能算作“妇女史”。目前,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究者尽管也没有对此达成一致 意见,但是从已有成果看,还是以前一种研究居多。尽管有些人对于这些虽以妇女为研 究对象,但并未完全脱离传统史学窠臼、甚至充溢着男性主体意识的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持不同程度的否定态度;但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有研究状况考虑,妇 女史涵括范围都应该宽泛一些,将两者以及相关成果均囊括在内,而不宜排斥一方,尤 其是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事实上,二者往往也并不能截然分开,当人们以妇女为 研究对象时,不能不注意或涉及女性的立场与观点;而当以女性立场、视角考察历史时 ,也不可能不观照和研究妇女群体的生存状况。著名妇女史学家Joan Kelly-Gadol曾说 过:“妇女史有双重目的:把妇女还给历史,以及把历史还给妇女。”(注:转引自叶 汉明:《女性主义史学与中国妇女社会史》,载张妙清、叶汉明、郭佩兰主编:《性别 学与妇女研究》,第97-98页。)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正是肯定了二者的同等重要的意 义。当然,以往有些论著的确包含着陈腐的传统女性观与男性主体意识,应该加以评论 或批判,但是即使如此,笔者以为这类著述也还是有其价值,至少它们关注了数千年被 忽视、遗忘的妇女群体与人物,并钩沉发微,发掘了被尘封的有关史料。作为研究的基 础工作,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妇女史理应将其涵括在内。本文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 之上。故举凡描绘、论述历史上的妇女生活、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都在笔者所谓“ 妇女史”范围之内。 二、发展 1.产生 对妇女历史的关注本不自新时期始,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如关于妇女缠足的起始,早 在明清时期便有学者进行探讨。而具有现代意义的妇女史研究应该说始于20世纪二三十 年代。它的发生既有学术因素,也有非学术因素,后者应该是更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 ,20世纪之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动、大革命的时代,妇女运动也在革命浪潮中兴起 ;与之同时,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对于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问 题的讨论,妇女问题成为其时反封建的重要论题。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妇女史必然地 受到了关注。二三十年代至1949年,发表的各种有关中国妇女史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至上 百种。这些论述虽然以学术面貌出现,但是许多或明言或蕴含揭露男权压迫、呼吁妇女 解放的意旨。其特点,一是因为处于开拓阶段,故多是对于历史上妇女面貌的描绘,研 究性较为薄弱;二是出于反封建的目的,多强调妇女遭受压迫的一面。不过,其间也出 现了为数不多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性论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