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魏显国乃是因著史导致失明之人,据郭子章《史书大全序》,由于撰写《历代 史书大全》过度用功劳神,“书儿就而华容目瞖,亡几何盲”。这博得许多官僚与学 者的同情,如邓汝益致信郭子章说:“吾辈双眸炯炯,视古今事如秦越;魏君不惜一官 、不爱双目,惴惴焉惧奸雄高张、贤哲堙圽,此其气甚壮而其志可悲也。君其为编次 而付之梓”(注:[明]郭子章:《史书大全序》,载日本公文书馆现藏本《历代史书大 全》。)。郭子章时任浙江参政,亦积极为之谋求赞助,不但地方官绅起而响应,而且 御史大夫傅孟春、李涞等人“胥怜而助之”,这与许孚远《序》中所列名单正相印证。 第三,《历代史书大全》以木活字印刷,所谓“铜活字”之说,乃是误解了许孚远《 史书大全序》所谓“铜板活字”(注:“铜板活字”出于许孚远:《敬和堂集·史书大 全序》,而《历代史书大全》中的该序则为“枣板活字”。)的语意。“铜板”是说排 定活字的字盘用铜制造,但“字”与“板”不一定为同一种材质,这在版本学界早有探 讨(注:参阅潘天祯:《明代无锡会通馆印书是锡活字本》,《江苏图书馆工作》1980 年第1期。)。郭子章《史书大全序》自述他的援助活动说:“乃谋之郡守沈叔顺,郡丞 吕世华,司理周尚之,归(安)、乌(程)二令任用予、袁元让。剞劂则举赢而力诎,缮写 则事庞而日费,无若捐俸醵金,合铜板枣字印若干部,姑以卒华容之志。”这里所称欲 “合铜板枣字印若干部”,说明是使用枣木活字,日本藏本《历代史书大全》即著录为 木活字本,二者正相契合。上述引文还表明,选用活字印刷一是为了减少费用,二是为 了印行迅速,但活字排印不能象雕版那样保存书版,随时刷印,致使该书行世总数量较 少。 第四,魏显国撰写《历代史书大全》的帝纪和列传之外,还撰写有相当正史书志的《 封建考》、《职官考》、《司天考》、《舆地考》,作者原本将之视为全书组成部分, 然而512卷印本《历代史书大全》,并不包含《封建考》等四考,钱茂伟《明代史学的 历程》既言《历代史书大全》512卷,又称其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三部分为书志。只 选择封建、职官、司天、舆地四考”(注: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此乃属含混之语,易使人误解。该书卷首《目录》后 有附言曰:“已上帝纪全集自皇初至元末共壹佰零七卷,计千陆板;列传共肆佰零五卷 ,计伍千板。外封建、职官、司天、舆地四考付之书坊别梓,与前纪传并行。故总序于 卷端云。”上文所录许孚远《史书大全序》亦称:“四考则付之书坊别梓”,可见《历 代史书大全》印行时并未收纳“四考”于其中,而所谓“付之书坊别梓”,也不知结果 ,“与前纪传并行”的说法或恐只是愿望和设想。 《历代史书大全》印行后,魏氏又藉此宏基,分类纂辑多种历史人物传记,如《历代 相臣传》、《历代守令传》等等。因为魏显国已经失明,连《历代史书大全》印行前的 考订、校勘也由魏一鹏等子侄六人与其他助手担任,后来的修纂活动似乎也只能依赖其 子侄之辈。该时魏显国已较有名声,《封建考》、《职官考》、《司天考》、《舆地考 》似应不难刊印流行,而遍查目录之书却未见影踪,似乎未曾成书单行。这与明万历年 间之社会文化风气有关,一般读者偏爱阅读历史的宏纲大事与人物事迹,不大重视正规 的典章制度考述,已成为书坊刻印书籍的导向。而《历代史书大全》的赞助者舍四考而 仅印行纪传,当另有学术见解上的问题,姑留待后文探讨。 三、魏显国的史学思想 《历代史书大全》是一部通史,上起传说的盘古,下迄元朝末年,卷帙浩大。魏显国 为其著作的刊印奔走求援之际,携带他的《史书总论》、《史书述略》,意欲展示自己 的史识而争取赞助。《史书总论》、《史书述略》和《凡例》(注:《史书总论》、《 史书述略》和《凡例》,均载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书《历代史书大全》卷首,下文不再 备注。)是撰写《历代史书大全》的纲领,集中而明确地表达了魏显国的历史观念和史 学思想。 (一)认真审视历代史书的治史精神 《历代史书大全》是从以往历代史书中择取史料而撰写的,自称“大全”,是表明决 非随意摘抄少数史籍,乃经过全面地搜集与鉴别,这在卷首的《史书述略》即可得到证 明。魏显国在《史书述略》中,将历代史料、史书分为若干阶段或朝代,即《皇初述略 》、《太昊至高辛述略》、《唐虞夏商周述略》、《秦史书述略》、《前汉史书述略》 、《后汉史书述略》、《续后汉史书述略附魏吴史书述略》、《晋史书述略》、《南北 朝史书述略》、《隋史书述略》……直至《元史书述略》,具体地叙述各代史书的基本 状况,表明了自己从中选材的标准。在《唐虞夏商周述略》中,概述了《尚书》的流传 与研习,从史学角度分析了《诗经》、《春秋》、《左传》。对《世本》、《史记》、 《战国策》、《古史》、《通鉴外纪》、《通鉴纲目前编》等等涉及这一段上古史的典 籍,皆予以综合评述,其中颇有值得注意的说法,例如认为是“闾巷之呕吟,郊庙、朝 廷之歌颂,美刺并存,而古史劝惩之义昭矣”,这是用史家眼光看待《诗经》。认为“ 楚汉之际有衷布者录自古帝王、公、侯、卿大夫之世,终乎秦襄,号曰《世本》十五篇 ”,这是将《世本》成书时间定于秦汉之际。在《唐史书述略》中,对《旧唐书》、《 新唐书》都有大段的批评,又评述《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唐六典》、《贞观 政要》、《通典》、《唐鉴》等史籍,申明“愚故合采数编,并录祖禹论断,而定为唐 全史云”。 整卷的《史书述略》,都是对关于各个朝代史书的叙述和评论,包括重要史书的编纂 过程、内容、体例、流传、影响、史料价值等等,它反映了魏显国为撰写通史著述,全 面地审视历代史书,以保证择取更好的资料。这种治史途径,是将通史撰著建立在对历 代史书与史学的清理、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而具有了史学发展史的知识和眼光。明朝后 期,学风浮躁,撰史者往往仅凭一、二旧书,随意抄纂,充作著述。魏显国这样认真分 析和评论各种史书优长或不足,从而理性地指导史料取舍,当时已为凤毛麟角。他在《 唐虞夏商周述略》的按语中说:“史贵传信,然非综核旧典,谁其信之!”可见魏显国 是要在“传信”的原则下,通过“综核旧典”来提高编撰通史性史书的学术素养。如此 治史,无疑要付出繁重的劳作,消耗很大的精力,乃至于双目失明。这种执着、认真、 勤奋的学术精神,在明代众多的史家中实属卓荦突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