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书大全》记事起于传说的盘古,而盘古、三皇,儒学经典不载,司马迁《史 记》也仅始于黄帝,魏显国对此作了说明:“愚讳太史公几二千载矣,又上诹之数千载 之前,非敢取戾于圣人也,盖以他书时时见之,互载异同,适以滋万古之疑,可无辩乎 ?”(注:魏显国:《史书述略·皇初述略》。)在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于是广 征群书,辨析众说,取稍可者撰为《皇初纪》一卷,并且附录《存疑纪》一卷,将各种 说法详作对比,示其歧异,最后感慨曰:“呜呼!士生万载之后,欲以臆度之见而决万 古之疑,亦难言之矣!此愚《存疑纪》之所为述也”(注:魏显国:《历代史书大全·帝 纪·皇初纪附存疑纪》)。不言而喻,这里表现了传信传疑、认真谨慎的撰史态度。 魏显国原拟《帝纪》、《列传》之外,《历代史书大全》还有《封建考》、《司天考 》、《舆地考》、《职官考》,“数者系国史大端,节目繁多,故为之区分类聚。其郊 庙、兵刑、财赋、考课、选举、学校诸制,或开基、或守成、或中兴,创置更革,不下 数条,则合而载于《帝纪》,而历代典籍粗备矣”(注:魏显国:《史书总论·史体论 》。)。但将典制中这“四考”独立叙述的设想,引起了争议,在《历代史书大全》印 行上有重要作用的许孚远认为:“封建、司天、舆地、职官四者,诚为国家大务……而 四者之外如井田、学校、兵、赋、刑法、河渠诸务,不为编纂,反疑阙略。管窥之见, 不若以前数者,总附见于《帝纪》之为妙也”(注:许孚远:《与魏古渠学博论史书》 ,载《明文海》卷174。)。意思是把上述“四考”也分述于《帝纪》,不必独立为文。 许氏见解有其道理,单单撰此“四考”确可导致疑问。这可能是《历代史书大全》最终 未能将“四考”一并印行的主要原因。 《史记》之后,试图撰写纪传体通史者,皆未获得预期的成功。魏显国以个人之力编 著《历代史书大全》,表现了勤奋、认真和为史学献身的精神,并且取得相当高的成就 ,是难能可贵的。魏显国的史学思想,有失有得,存在值得研究的闪光点。而所谓“付 之书坊别梓”的“四考”,已经文献无征,这是一个遗憾,所幸印本《历代史书大全》 在日本尚有存书,应当将之复制影印,稍广其传,作为明代史学史研究中引为关注的史 学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