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在中国和世界享有盛誉的学术著作,它是中西文化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的一个奇迹。它使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为此,每一个中国人都感谢他的著作。他的英名将永载中英两国人民友好的史册。 由于李约瑟37岁才开始学习汉语,又由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纷繁复杂,他在引译古籍资料时,难免智者千虑之失。 他的巨著正以中、英、日、俄、法、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向全世界翻译和介绍。仅中文译本就有台湾省陈立夫主持的中译本,1975年科学出版社中译本,1990年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译本,香港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中译本四种,多数译本照译了李约瑟原书的错误,这使我们感到应该研究和讨论李著中引译古代典籍的错讹,以免产生更大的影响。 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正是怀着这样尊敬之情,撰写这篇文章的。 一、李约瑟引译古代史料的数词翻译错误 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第二分册440页引用了《晋书·天文志》的原文:“诸论天者虽多,然精于阴阳者张平子、陆公纪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校以四八之气,考以漏刻之分,占晷影之往来,求形验于事情,莫密于浑象者也。”李氏所引原文,“阴阳者”之后脱一“少”字。 被李约瑟译成英文的宋代科学家苏颂的天文学名著《新仪象法要》中,也引用了这段话:“故葛洪云:‘张平子、陆公纪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征候,校以三八之气,考以漏刻之分,占晷影之往来,求形验于事情,莫密于浑象者也。”[1] 李氏将第一段引文译为:“虽然有很多人研究过关于天的理论,可是没有人能像张衡和陆绩那样精通阴阳的道理。他们认为,为了计算七曜运行的规道和度数,观测历法现象以及日出和日没的时刻,并且把这些结果和四十八气相校正,为了研究漏壶的分度和预测圭表上日影的长短,并用物候学观察来验证这些变化,再没有任何仪器比浑仪更精密了。’”[2] 李氏在翻译上述第二段引文时,作了如下的阐述:“苏颂的原文错误地写成三十八,这些是组成众所周知的二十四个被称作二周一次的节气的一周的周期。”[3] 李氏在《新仪象法要·进仪象状》中,把“盖观四七之中星,以知节候之早晚。”译为“四十八星过子午线。”[4](李认为四七是四八之误) 综上可知,李氏认为古籍中“四八之气”应译为“四十八气”,“三八之气”应译为“三十八之气”“四七之中星”或“四八之中星”应译为“四十七星过子午线”或“四十八星过子午线”。 校对和考证苏颂原文,“三八之气”和“四七之中星”原文无误。古代典籍中的数词“三八”、“四七”、“二八”等不能译成三十八、四十七、二十八,而应译成3×8=24,“四七”译为二十八,“二八”译为十六。 古代对“三八”、“四七”、“二八”的注释已经屡见不鲜。如古代天文文献《周髀算经》中有“八节二十四气”一语,汉代赵君卿注曰:“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5]可见“三八之气”,就是二十四节气。又如《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元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注曰:“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汉火德,故火为主也。”[6]以“四七”做为二十八宿的代称,在古代史书中已经约定俗成了,十分常见。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居上国”。注曰:“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7]还如《左传·襄公十一年》:“女乐二八”。注曰:“十六人”。[8]《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八肾气盛”。注曰:“十六岁”。[9]这种构词方式和语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如近现代小说常用的“二八佳人”、“芳龄二八”,都是指十六岁的少女,而不是二十八岁的老姑娘。 二、李约瑟引译古代史料中的人名断译错误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分册中说:“祖颐季在为朱世杰著作所作的序言中写道:‘人们像云一样从四方集中到他的门下,来向他学习’。”[10] 李氏所据古籍资料出自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四元玉鉴》的序言。序言作者署名为“大德癸卯二月甲子滹纳心斋祖颐季贤父序。”引文中“大德”是元成宗年号,“癸卯”是干支年名,即大德七年(1303),“甲子”是日数,“滹纳心斋”是书房名,“祖”是姓,“颐”是名,“季贤”是字,“父”通“甫”,甫是表字的代称,“季贤父”即字季贤之意。李约瑟博士由于忽略了“父”是“甫”字的通假字,而将“祖颐季”断为姓名,“贤父”断为祖氏的表字。为朱世杰《四元玉鉴》写序的是祖颐,而不是祖颐季。 李氏《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三分册第4页有《黄览》一书,李约瑟将其作者写为“缪十等”。(Miu Shin-Teng)。[11]查《汉书·艺文志》无《黄览》,查《隋书·经籍志》无《黄览》而有《皇览》,作者为:缪卜等撰。《史记·五帝本纪》在《集解》中引了《皇览》记述蚩尤冢的话,注文曰:“《皇览》,书名也。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故曰《皇览》。是魏人王象、缪袭等所撰也。“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也写道:“一本作缪十,皆缪袭之误也。”这位缪袭,字伯熙,东海人,曾任御史大夫、尚书、光禄勋等职,《三国志》卷21说他“有才学,多所述叙。官至尚书、光禄勋。”注文说:“袭字熙伯,辟御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世。正始六年,年六十卒。”[12]正是他著述了《皇览》。由于李约瑟博士没有见到《史记》中关于《黄览》作者的注释和姚振宗的考证,又由于《隋书·经籍志》著录为“缪卜等撰”,姚振宗所见刻本误为“缪十撰”,所以,李约瑟就将“缪十等”误译为《皇览》的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