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化的形成(3)

秦始皇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论证“天下一统于秦家”的合理性,便很快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执行“于民休养”的无为政策,社会很快恢复稳定,经济逐步繁荣,然无为政策亦带来消极后果,“当此之时,罔疏而民富。……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11)这样,君权受到削弱。统治阶级为缓和矛盾,巩固“家天下”政权,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一些列措施,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寻找新的适合于强化君权意识的学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应运而生。
    首先,董仲舒竭力鼓吹“天人感应”的“君权神授论”,把天神化、人格化,“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12)人间君主从何而来?君主从天而降,因而君权是天赐神授的,“王者亦天子也。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13)因而,“号为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14)很明显,天下百姓应事君如父,事君以孝道,便是题中之义了。其次,董仲舒阐述了君主是国之“元”,民之“心”。“君者元也;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又说:“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15)把君和民比为心和体,民便是君的所有物了。再次,董仲舒认为百姓不可一日无主,“民者,瞑也”。“天生民,惟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因此,“臣民之心,不可一日无君”。(16)君随天,人随君乃是天经地义。最后,董仲舒认为君权王道不变,永世长存,“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17)王道和天道相通,“三纲”之“王道”便成了万世不变的“天道”了。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孔孟儒家理论,他力谏汉武帝用国家强制力量推行儒家学说,废黜“歪门邪说”,完成思想的大一统,但此时的“儒”已有别于孔、孟之“儒”了,它是以春秋儒学为核心,揉合法、道、阴阳等家学说形成的。从汉至清,历代统治者一直运用董仲舒理论,统领整个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至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天下”,“家国一体化”在实践上、理论上走向成熟。当然,这里阐发的家国一体化只是从理论上如何继承春秋以来的家国关系学说,从“皇权至上”,“家天下”的观点为出发点的。从家国浑然一体到用“忠”、“孝”把家国结合在一起,随着封建社会向前发展,封建统治者便越来越强化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的功能,将家庭的一切牢牢绑在整个皇权主义封建国家的机器上,家国一体在更深层次上得到体现。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指出:“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18)严复只是揭露了中国封建家国关系的表面现象,他还没有能够从本质上去把握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家和国结合得如此紧密。家国一体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力量,但由于历代统治者不仅用国家强制力量,而且运用精神力量向人民进行灌输,从而使它延续上千年,成为阻碍中国封建社会思想进步,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本身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左僖》二十四年。
    ②《国语·晋语二》。
    ③刘泽华《先秦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8月。
    ④⑤《大学》。
    ⑥《孟子·梁惠王上》。
    ⑦《孟子·离娄下》。
    ⑧⑨⑩《史记·秦始皇本纪》。
    (11)《资治通鉴·汉纪八·景帝后三年》。
    (12)(13)(14)(15)(16)董仲舒《春秋繁露》。
    (17)《汉书·董仲舒传》。
    (18)孟德斯鸠《法意》第87页按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