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钞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史书编撰形式。史钞没有一定的格式,它是根据一种或数种史书,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钞撮而成。 史钞之书源远流长,战国时期即已显其端倪。《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以上二书又名《春秋钞撮》。刘向《别录》云:“铎椒作《钞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钞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①《铎氏微》与《虞氏春秋》,《汉书·艺文志》也有记载。 史钞起源虽早,但一直到纪传体产生后,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问世后,体例复杂、叙事详赡的纪传体便深受史家的欢迎。此后刘向、刘歆、冯商、扬雄、史岑等人相次撰续,东汉时期班固著《汉书》,朝廷组织学者撰《东观汉记》,也都采用的纪传体。很长一段时间内,起源较早,叙事简要的编年体反而无人问津了。这就给人们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情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首先,纪传史卷帙繁多,不便流传。例如,《史记》是汉宣帝时由司马迁外孙杨恽公布于世的。但几十年后,东平王尚“以(帝)叔父求《太史公》书”。②可见,一般人要想得到《史记》就更不容易了。其次,纪传体史书卷帙繁多,体例复杂,一般人即使得到它,阅读起来也非常吃力。 为扭转这种状况,满足人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最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就是对纪传史进行删节。史钞正是因此兴起并日益发展起来的。 根据现有史料,纪传体产生后的第一部史钞,是东汉初年卫飒的《史要》。随后又相继出现了两部类似的著作:杨终的《节本太史公书》和应奉的《汉事》。 卫飒字子产,河内脩武人,王莽时仕郡历州宰,东汉初任桂阳太守。《隋书经籍志·史部杂史类》说:“《史要》十卷,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 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汉明帝时徵诣兰台,拜校书郎,章帝时,“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③ 应奉字世叔,汝南人,汉桓帝时任武陵太守、司隶校尉等职。曾著《后汉书序》,又“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④ 东汉末年,继章帝记删《太史公书》之后,献帝又因《汉书》文繁难省,令荀悦加以删节。但这一次,荀悦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他在对《汉书》进行精简的同时,打破了原书的格局,将纪、传、表,志等内容统归于帝纪、使原书由纪传体演变为编年体。这部删改而成的新作就是著名的《汉纪》。《汉纪》的问世,打破了纪传体的一统天下,使沉寂了三百年的编年体重新兴起,从而开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编撰中二体“角力争先”、“并行于世”的繁荣局面。然而,寻根究底,史钞在其中的促进作用是不应抹煞的。因为《汉纪》虽已为编年体史书,但从它成书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倡导者汉献帝,还是实际完成者荀悦,其最初的动机都是钞撮《汉书》,“有便于用”而已。这一点从《汉纪序》中就可以看出《序》曰: (建安)三年,诏给事中秘书监荀悦,钞撮《汉书》,略举其要。……悦于是约集 旧书,撮序表志,总为帝纪,通比其事,例系年月……省约易习,无妨本书,有便于用。后世学者对袁枢钞撮《资治通鉴》而创纪事本末体一事,多加肯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荀悦著《汉纪》在这方面的共同之处。唯近人梁启超洞察到了这一点。他在评价史钞之作用时,是将二者相提并论的,他说:“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观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