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后史钞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编撰方法也比过去灵活了。著者取材时,不再限于纪传体正史。如南宋吕祖谦的《通鉴节要》,明顾锡畴的《纲鉴正史约》,清朱磷的《历朝通鉴辑略》等书,就是以通鉴体或纲目体史书为蓝本删削而成。此外,节取众史稍加变通而成的史书也不少。如明范理的《读史备忘》,叙事自西汉迄唐代,先列诸帝于前,再以诸臣事迹摘录于后,主要取材于正史而参以纲目。顾应详的《人代纪要》,起帝尧甲辰,迄朱元璋吴元年,先记甲子于上,然后记事。资料来源,秦以前取苏辙《古史》,秦汉以后取正史等书。清汪承镛《读史节要》,叙事自盘古至明代,取《通鉴》、《纲目》等书删繁就简,节录主要史实而成。吴绥的《廿二史纪事提要》,上起盘古,下迄明末,于众史中择其大事为纲,概括原文以为之目。 当然,这一时期删节纪传体正史的工作也未间断,但从质量和影响来看,都不及通鉴体、纲目体的节钞本。其中,唯有《十七史详节》影响较大。 《十七史详节》二百七十三卷,南宋吕祖谦撰。祖谦字伯恭,历任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于史学甚有研究,尤精于提要钩玄之义,尝著《宋通鉴节》、《吕氏家塾通鉴节要》等书。从《十七史详节》可以看出,吕氏删书确有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纪传之文叙事极为精练。而且,在精简史文的同时,他还注意保持原书的格局。例如《隋书详节》,就保留了各《志》,只是对其中的内容有所选择而已。象《经籍志》,就节取了大、小序,众多节目则予以删除。因为这些序文虽字数不多,却叙述了唐以前文化学术发展的概况。 明清时期,从事删史工作的史家日益增多,水平愈来愈高,以至出现了一批专门的“纂辑家”。如清代学者吴存礼曾说:“继《春秋》而后大一统而明予夺者,莫过纲目一书,然而上下数千百年,文成数百万,读者涉大海,茫无津涯,纂辑家就简删繁,名手错出……”(11)清代另一学者陈宏谋在《重订正史约》中,不仅道及了“纂辑家”,并对他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说:“昔彭城刘氏论史有三长,窃为纂辑之家盖尤要,才不大无自删繁补略;识不邃罕知提要勾元;而学不正则逞才使识,进退网罗无以折衷于大道。”在他看来,删节史书的纂辑之家不仅责任重大。且要具备相当高的条件,并非一般史家可以胜任。 以上对史钞的发展作了约略的叙述。最后谈史钞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作用。史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史学的普及上,而一门学科的发展,又与其普及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古代史学之所以闻名于世,即得益于史学的普及。 我们对历代文献作一个粗略的统计就可以发现,在各种形式的史书中,史钞的数量最多。这说明史钞有着广泛的读者,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司马光,早年就是靠《高氏小史》获得历史知识的。(12)再如南宋学者吕祖谦,也很重视史钞的作用。他教授门人时,使用的教材就是自编的《十七史详节》。《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在论其所著之《新唐书略》时说:“吕祖谦授徒,患新史难阅,摘要抹出而门人钞之,盖节本之有伦者也。” 古代的目录学家对史钞也是比较重视的,这不仅表现在史书的分类立目中,有其一席之地;并且还对它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要其含咀英华,删除冗赘,即韩愈所称记事提要之义,……博取约存,亦资循览。”(13) 遗憾的是,历代史家对史钞及其史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够重视。固然,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来看,史钞是不合格的史书,但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史书读者中,系统地研究历史者即史家,毕竟极少数,多数人仅想对历史有个概括的了解。就此来说,史钞是能够胜任的。而且,正因史钞满足了众多读者的需要,才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辟出了一个独有的天地。 注释: ①姚振宗《汉书文艺文志考证》31。 ②《汉书·东平王传》。 ③《后汉书·杨终列传》。 ④《后汉书·应奉列传》注31《袁山松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