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海内罕见的仇兆鳌自订《尚友堂午谱》(2)

兆鳌祖籍山东。其始祖仇悆,字泰然,于宋徽宗大观年间,自山东益都来知明州(即浙江鄞县),封益都伯,遂家于鄞⑥。仇谱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下,有“秋尽还家,新居在县学之东厅,壁拈一联云:‘祖武宜绳,北自益都开南宋;圣人可学,西瞻泮水即东山。’”等一段文字可证。曾祖字晓湖,祖字庆元,父遵道,字公路,诸生,潜究理学,在乡以启迪后进自任,贤俊时出其门,卒年八十一。
    仇兆鳌在杭州上方寺开馆教学数年里,曾往来于杭州、绍兴间,在古小学书院,结识了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学者黄宗羲(梨洲),宿儒姜希辙(字二滨,号定庵,明崇祯举人,入清后官至奉天府丞,著有《左传统笺》、《两水亭集》等),相与研讨学问。梨洲先生曾作诗记与仇沧柱等于重九日登高事,并有专赠仇氏诗二首,其一云:“积叶窗前日日深,读书好自傍岩阴。百科已竭时文力,千载惟留当下心。坊社连环何足解,儒林废疾望谁鍼。凭君一往穷经愿,明月当前日未沉。”其二云:“禅院幽扉客至开,上方石壁翳苍苔。题名隐显钱江柳,弹指兴亡现去来。铿尔磬声留木末,悠然帆影过窗隈。城南胜地人文萃,好傍云山筑讲台。”按仇兆鳌入翰林院后,竭尽忠款为清朝廷做了许多文字校订工作。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三,记有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年(1686)十二月,编修励杜讷与学士张英,同侍《御批通鉴纲目》竣,曾奏请“颁发圣论,宣示史馆,以发涑水所未详,补紫阳之弗逮”。康熙虽准奏,并未立即付梓颁行天下,而是交翰林院有关人员校阅,以匡不逮。仇谱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条下,曾记兆鳌等奉旨校阅《资治通鉴朱子纲目》一事,并蒙圣上赐与蟒缎绫纱。其后仇兆鳌还曾参与修订《孝经衍义》、《大清一统志》等。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又参与修订《明史》。四十四年乙酉(1705),与彭会淇、顾图河等总裁纂修《方舆程考》。由于仇氏对清廷的忠诚,一向受到康熙皇帝的殊遇,多得青睐和赏赐,此不详述。
    仇兆鳌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思想之薰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儒家的处世哲学和治学观点,这从他的整个年谱中可以看到。据说,在他二十四岁时,曾在泾水馆中得到程朱语类及蒙求等书,“朝夕参玩,理境渐明。”后因其与黄梨洲过往甚密,也多少接受了刘宗周(念台)“诚敬慎独,理在气中”的学说。入仕后,由于受当时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学术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名儒、大学士李光地等的薰染,不久便复服膺“理在先,气在后”、“理是本”的理学三昧,归宗程朱学派门下。但他从不囿于门户之见,在其撰写《四书讲义》时,仍能兼采诸说,故曾受到程朱学派陆陇其的批评。晚年颇好养生之学。
    仇谱除保存了有关兆鳌生平的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外,也较详尽地记述了仇氏编写著名的《杜诗详注》的过程。诠释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有宋以来,号称千家,而仇兆鳌之《杜诗详注》,“援据繁富,而无千家诸注伪撰故实之陋习,核其大局,可资考证者为多”(见《四库全书总目》),虽有若干不足之处,仍不失为一部富有特色的注本,一向受到杜诗爱好者的重视。
    过去我们对仇兆鳌怎样编写《杜诗详注》,知道不多,现据仇谱摘补于下。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仇兆鳌已五十二岁,在京师翰林院庶常馆当庶吉士,除参与修订《孝经衍义》外,还开始辑注杜诗。当时虽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但已有一些打算,要从五个方面着手编写:一是考订诗题岁月,二是注解诗中意义,三是指出典故出处,四是纠正前人谬说,五是采录诸家名论。这与详注原序“先挈领提纲,以疏其脉络;复广搜博征,以讨其典故。汰旧注之楦釀丛脞,辨新说之穿凿支离”,基本设想是一致的。仇兆鳌朝朝暮暮诠注杜诗,用心良苦,自云:“予注杜诗,朝夕持诵,行吟庭除。”每每做到心领神会,方才下笔。正如其序上所云:“注杜者必反复沉潜,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这一段话,也正是他自己注释杜诗的真实写照。这样日积月累地辛勤耕耘了五年,至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杜诗详注》始告辑成,“冬缮写进呈。有进表序文,备载杜诗卷首”。这篇进书表,现仍附于中华书局版《杜诗详注》之后,概括地说明他辑注杜诗经过,恭进始末,以及对杜甫其人其诗的品评。尝云:“少陵诗集,实堪论世知人。可以见杜甫一生爱国忠君之志,可以见唐朝一代育才造士之功,可以见天宝、开元之盛而忽衰之故,可以见乾元、大历乱而复治之机。”充分肯定了杜诗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也表达了他本人维护儒家正统诗教的文艺观。
    自此之后,他仍孜孜不倦地深入研讨,穷其堂奥,并为这部书稿的正式梓行,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如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二月,仇兆鳌为办亡父迁葬事乞假南旋,夏初抵杭州,于王汉槎斋头遇见朱乾若先生,仍“相与参论杜说”。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逾花甲的仇兆鳌,南下广东会友,在韶州晤研友学使左公岘,与同馆潘公次耕,商榷杜注。左岘,亦鄞人,字我庵,康熙九年进士,曾任广东提学,对经学等有所专研,著有《蜀道吟》。据仇谱记载,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冬日,“缮写《杜注》发刻,凡二十六卷,皆旌德叶承武所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四月,六十五岁的仇兆鳌,亲自携带誊写好的《杜诗详注》书稿,从鄞县家乡来到杭州刊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春,初刻成。三月,康熙皇帝南巡,仇兆鳌在杭州行宫恭进《杜诗详注》刊本二部,得御书“餐霞引年”四字绫匾。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仇兆鳌以病乞休。三月买棹南归,于舟中辑成《杜诗补注》,并命次男廷模编次,作附记云:
    “注杜始于已巳岁,迨乙亥还乡,数经考订。癸未春日,刊本告竣。甲申冬,仍上金台,复得数家新注,如前辈吴志伊、阎百史,年友张石虹,同乡张迩可,各有发明。辛卯,致政南归,舟次辑成,聊补前书之疏略。时年七十有四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