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周史遗珍须细读

一、《逸周书》是否出自晋代古墓?
    现在流传的《逸周书》原名《周书》,东汉以后,它又有两个名称,一是《逸周书》,因为它是《尚书》中“周书”的逸篇;一是《汲冢周书》,因为据说它出自晋代汲郡(郡治在今河南汲县西南)古墓。谁是谁非,值得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逸周书》从西汉以来,流传不绝,并非出于汲冢。《汉书·艺文志》就著录了《周书》71篇,颜师古注说:“今之存者,四十五篇”。东汉许慎著《说文》,五次引用《逸周书》,郑玄注《周礼》,曾引用《周书·王会》,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曾提到《周书》的《月令》第五十三,和今本的篇第完全相合。以上流传情况,表明《逸周书》并非在晋代以后才出现于世,所以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说:“《周书》,《隋》、《唐志》系之汲冢,而《束皙传》及《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所载竹书之目无《周书》,然则系于汲冢误矣。”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晋书·束皙传》载竹书75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
    另一种意见,认为汲郡魏墓所出,确有《周书》。《晋书·束皙传》载,汲冢所出的书,其中有杂书19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四种,分明有《周书》在内,有人把《周书论楚事》合二而一,是错误的。《晋书》所说的19篇,应当是十九卷,一卷包含若干篇。汲冢竹书的整理者之一,西晋秘书监荀勗撰《中经新簿》(著录西晋皇家藏书的目录),把汲冢书列于丁部之末,《隋书·经籍志》载有《汲冢周书》十卷,就是沿袭《中经新簿》而来,可见汲冢所出,经当时学者隶定(把战国古文考定后写成晋代文字)的,实有《周书》十卷,这是无可怀疑的。
    以上两种说法,各自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实际上,《周书》在晋代当是有两种传本,一是汉代传下来的今隶本(当时文字),一是汲冢所出的古文本(战国时东方六国文字)。晋五经博士孔晁为《周书》作注,就曾用汲冢本和旧本对校,校语中标明两本的文字异同。今本各篇篇名都有一个“解”字,就是孔晁作注解时加上的。《新唐书·艺文志》既载有《汲冢周书》十卷,又载有孔晁注本《周书》八卷,反映了两本同时流传的情况。汲冢十卷本是白文无注本。孔晁注本唐时已有残缺,前引颜师古注《汉书》说《周书》“今存者四十五篇”,就是指孔晁注本而言。
    在颜师古以后,孔晁注又散失三篇。自宋代以来,有人把汲冢本和孔晁注本合并,去其重复,有孔晁注的42篇,无注的17篇和序1篇,合成今本60篇。 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亡佚了11篇。今本《周书》无注的17篇和序1篇, 赖汲冢本的补充而得以保存,真是艺林幸事。从《周书》的流传看,把它称为《逸周书》或《汲冢周书》均无不可。
    二、《逸周书》的写作时代
    关于《逸周书》的写作时代问题,首先提出的是刘向,他说书中所收是“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他把《逸周书》和《尚书》中的“周书”部分同等对待,认为是周代的档案文件。
    东汉以后,学者对刘向的说法大多表示怀疑。唐刘知几指出其中“时有浅末恒说(肤浅的意见),滓{K18805.jpg}相参(参杂着渣滓),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史通·六家》)。宋代的许多学者都认为此书出于战国。史学家李焘说此书是“战国处士私相缀续,托周为名,孔子亦未见”(《文献通考·经籍考》引)。此说一出,影响很大,陈振孙、黄震、王应麟诸家,都认为《逸周书》是战国以后人依仿之作。
    另一种意见,认为各篇的写作时代有早晚,不可一概而论。清朱右曾说:“《克殷篇》所叙,非亲见者不能。《商誓》、《度邑》、《皇门》、《芮良夫》诸篇,大似今文《尚书》,非伪古文所能仿佛。”(《逸周书集训校释序》)郭沫若认为《逸周书》中确有周初之作,“《世俘解》即其一,最为可信。《克殷解》及《商誓解》次之。……《世俘解》之可信,除文字体例当属于周初以外,其中所纪社会情形与习尚,多与卜辞及古金中所载者相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顾颉刚先生进一步指出,根据《世俘篇》文中有后世罕见的方国名,破国服国之多,田猎获禽及宗庙祭祀用牲之多,可知此篇的写成确在西周,他并认为《世俘篇》就是《尚书·武成篇》。(见《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载《文史》第四辑,中华书局版)
    此书中的《太子晋篇》载有周灵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太子晋事,当写成于周灵王以后。书中杂有儒、道、名、法、阴阳、纵横、兵权谋诸家之说,当是战国时人的作品。(高明《尔雅之作者及撰作之时代》)《王会篇》所载国名,有的出现较晚,当作于秦汉之际。(黄沛荣《周书研究》)《周月》、《时训》两篇所载历象和时令节气的安排,是太初(汉武帝年号)历中的现象,当作于汉武帝以后。(焦竑《焦氏笔录》)
    综合以上诸说,可知此书确有西周早期之作,可能春秋时已经成书,战国时陆续增附,也有少数西汉人的笔墨,书不成于一时,不全是周代旧文。
    至于郑瑗说此书是东汉、魏、晋间诡士所作(《井观琐言》)。姚际恒说此书抄纂《吕氏春秋》、《史记》、《礼记》、《周礼》,乃是汉以后人所为(《古今伪书考》)。在考辨古书的问题上,他们怀疑过了头,不是实事求是。他们认为汲冢书都是后人依托,不是真正的战国魏墓殉葬物,而《逸周书》相传出自汲冢,所以是魏、晋时人的伪作。他们把群书引用《逸周书》,说成是《逸周书》抄袭群书,这种颠倒是非的推理,受到许多学者的的讥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