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短的结语:高峰和局限 唐代的史论,盛唐以虞世南、魏征、朱敬则、刘知几等最为知名,中唐则以杜佑、柳宗元为杰出代表。刘知几的成就,主要在史学理论方面。虞世南、魏征、朱敬则等,都不愧为史论名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如《帝王略论》,《隋书》史论及梁、陈、北齐等三书总论,《十代兴亡论》等,不乏真知灼见,奇语宏论,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但他们的史论,大多针对具体的史事和人物而发,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杜佑和柳宗元的史论,则是在通观历史全部行程的基础展开的,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对历史进程规律性的探讨。我认为,唐代的史论,至杜佑和柳宗元而达到发展中的高峰。而杜、柳史论又各具特色;杜佑的史论,是从丰富而连贯的历史发展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因而较多地带着历史的形式;柳宗元的史论,是从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来阐述自己见解的,因而鲜明地带着哲学的形式。他们的史论形成了唐代史论的高峰,且又各呈异彩,这不独是唐代史学的奇观,也是整个古代史学发展中的光华灿烂的一幕。 现在,我们可以对柳宗元史论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作如下概括:第一,柳宗元的史论,坚持和发展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传统,进一步廊清了笼罩在世俗历史上的种种神秘主义光环。他对于“天”的唯物解释和对于历史进程的唯物说明,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史学史上的光辉成果。这一成果表明:早在9世纪初,中国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在按照历史发展本来面貌说明历史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第二,柳宗元的史论,表现在对自然、对历史、对史学等各方面的认识都具有其一贯性和整体性,从而构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在中国历史理论发展史上,这个理论体系是对司马迁以下、汉唐间历史理论成果的新概括。第三,柳宗元的史论,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的思考。关于“天人之际”的争论,关于历史发展趋势的争论,他的总结性阐述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而这些阐述又同中唐的社会实际和他的“大中之道”的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柳宗元的一生,通晓历史而面对现实,所以他的史论具有鲜明的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统一的特色。在这一点上,他和他的同时代人杜佑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中唐史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对后来的经世致用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当然,柳宗元的史论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这有时代原因,也有他个人的原因。如柳宗元提出“生人之意”的命题,用以和“君权神授”的神学历史观相对立;他又提出“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用以和“圣人之意”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唯心史观相对立。这无疑是进步的。但“生人之意”跟“势”究竟是什么关系,柳宗元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这样,他就没有把朴素唯物史观继续推向前进,而“生人之意”这个命题也就不能不拖着一条唯心史观的尾巴。柳宗元史论的最重要的局限或缺陷,是由于他笃信佛教而造成其思想体系上的矛盾,以致于不可能把他的朴素唯物史观贯彻到对宗教的认识领域中去。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端甚早,至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则有了更大的发展;同时,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相信佛教,至中年时期则通晓佛教经典。柳宗元从来没有把“天”、“神”、“鬼”跟“佛”放到一起一并加以反对,这当然不是一种疏忽,恰恰证明他的朴素唯物史观在宗教面前却步了。另一方面,柳宗元的笃信佛教,又跟一般的佞佛者有所不同,他主要是把佛教当作一种学问、一种思想来看待的。他在回答韩愈“尝病余嗜浮图言,訾余与浮图游”时,认为:“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春秋》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30)他认为佛教经论“往往与《易》、《论语》合”,这就把佛教作了世俗的理解;认为“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则要证明佛教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由于柳宗元思想上的这种弱点,所以他不能象前辈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范缜那样反佛,甚至也不能象同辈唯心主义思想家如韩愈那样辟佛,对佛教作比较合理的说明。造成柳宗元史论的这种局限或缺陷,也还有政治环境和个人遭际的原因。柳宗元说:“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中唐以来的政治腐败现象,尤其是永贞革新前后的种种变故,使柳宗元对现实看得更清楚了,“爱官”、“争能”、“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的龌龊现象使他厌恶、厌倦,促使他“嗜浮图言”、“与浮图游”。这些话,固然反映出柳宗元于积极奋发之中确也存在着消极悲观的一面,但不也正是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愤怒的斥责么!清人章学诚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31)此话对于我们认识柳宗元史论之局限或缺陷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是有启发的。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在佛教面前停止不前,他的史论也随着在这里停止不前,这是难以置信的,但这毕竟又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就象近代哲人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绝对观念”面前停止不前、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历史面前停止不前一样。 注释: ①侯外庐:《柳宗元哲学选集》序,载《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②《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二《答铁铮》,见《章太炎全集》第4册第3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③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册第263页、26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第1版。 ④《柳河东集》卷一《贞符》。下同。 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4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5页。 ⑥《柳河东集》卷三。下同。 ⑦《东坡志林》卷五《论古·秦废封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