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新史学与辩证逻辑思维

史学有新旧之分,新与旧系相对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学也不断地在继承旧史学遗产的基础上予以更新。
    新史学不自今日始: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是唐代史学的改革;又如清代的章学诚著《文史通义》,也是一部新史学;梁启超写过一部《新史学》,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体系;特别是李大钊写《史学要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端。当前,我们有必要对于旧史学作批判地继承,并加以改革。改革的方面颇多,其中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早在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创始人。到十八世纪,康德把逻辑与自然脱离,思维形式与客观内容脱离,达到了顶点。黑格尔虽然建立了辩证逻辑体系,并且批判了康德,但他的辩证逻辑却是唯心主义的。只是到了马克思才深刻地研讨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正确工具的辩证逻辑,他认为辩证逻辑是逻辑科学的高级阶段。列宁曾对辩证逻辑下了一个定义,他说:“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换句话说,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结、总和、结论。”(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页)对历史科学来说必须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客观存在和规律,为此,我们必须大大提倡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在历史科学中的应用,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决不能抛弃本身的发生、发展以至衰亡等过程。
    人类历史经过了若干万年,人们能自觉地从事劳动生产,创造劳动工具,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思维,从而发生语言,又借助语言形成概念来反映客观存在。概念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在劳动实践中,人们与自然界和社会界产生必然的联系,从而感知客观存在的各种属性。事物的性质既然被人感知,就产生了思维的概括,概念从此就应运而生了。人们又应用抽象形式的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这一过程在初期阶段是从静止状态中求得的,随后人们发现概念也在运动之中,概念可以变化和互相转化,以真正地把握客观事物,因而人们从使用初级的固定概念,发展到高级阶段使用流动概念,也就使抽象思维达到了新的阶段。
    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本身,就是历史地深化。逻辑学作为一种思维科学也逐步深化,即一般抽象思维到辩证思维的阶段和进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些对立以其不断的斗争和最低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39页)人类的历史正是如此。
    例如“人民”,这是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我们不能只就当时人民的属性作为内涵,又把它延伸为外延。殊不知历史上各个阶段的“人民”,无论内涵与外延都是流动的。又如“生产力”这个概念,无论它的内涵与外延都是变化的。特别是“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诸形态中的生产关系都是变化的。因此,在历史科学中必须应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概括起来说,历史科学中辩证逻辑的思维首先必须与历史上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相吻合,而不是杂乱无章或者是凭空想出来的;其次,历史科学中辩证思维是从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客观规律性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必须具有客观性、实践性、辩证性。举一个例子,在苏联和我国史学界长期争论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人类种族繁衍和生活资料生产同样是决定社会制度发展的原因,这个唯物史观公式,不少人认为“是不确切的”、“不精确的”,甚至把它说成是“拿二元论的观点来代替一元论的观点”,“破坏了一元论的历史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在这里,恩格斯正是运用辩证逻辑思维解剖生产力本身的两重性。也就是对劳动力的分析(特别是原始社会以及被压迫的民族如此),如果种族繁衍已经不成问题的国度和民族来说,那就不是繁衍而是控制人口的问题。不分析两种不同的情况。把生产、人口这些概念固定化,就产生上列的错觉。如用辩证逻辑思维规律来说明,则生产中劳动力的概念及其构成是变化的,它本身是流动的,也正是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实际性,辩证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