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论是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探讨历史认识的特点、功能及其与现实实践活动的关系;研究历史认识的客观规律,可以指导人们深入地认识与研究历史,提高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发挥历史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应有功用。为此,本文拟就历史认识的十个特性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包容性史学与别的学科不同,其内容经天纬地、无所不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可察,以把它们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①恩格斯更为简洁地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②主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英国学者柯林武德认为,历史是关于“活动事迹”的科学,即企图回答人类在过去的所做所为的问题。③无论这些论述所属的理论体系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区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历史学的内容博大精深,资料极为广泛,历史认识从而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因此,任何一个称职的、有作为的历史学家,在认识、研究历史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具备遨游宇宙的博大胸怀,必须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整个人类,以及人类生存、活动的全部空间。不充分认识这一包容性,其结果就会给历史研究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 有人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学科。在史学领域中,就有许多专史从原来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历史认识的包容性是传统史学的一个缺陷,是不科学的。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当然,史学是不可能去包办、代替其他学科的。史学内部的裂变,各门专史的兴起与发展,只会增加历史认识和研究过程中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史学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养份,综合各专史的成果,使自身进一步充实和丰满起来。一旦抛弃了包容性这一历史认识的特性,就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相反,自觉掌握这一特性,则会给史学研究带来巨大的成果。 史学方法论的兼收并蓄原则,正是以历史认识中的包容性为逻辑前提的。前一段时间,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解释中国历史,用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去研究历史所取得的新成就,为上述原则的顺利实行作出了成功的范例,并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以下信念:1、无论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性质多么不同,自然科学方法论经过适当改造,便可以织入史学方法论的体系之中。2、 必须借助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解决历史研究中所面临的具体课题。3、史学的长足发展有赖于大量边缘学科的勃兴。 诚然,目前的历史研究以及教学工作尚未打破隔行如隔山的僵局,还没有对历史认识的包容性给予高度的重视,史学工作者与博闻强识、通今博古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任何一个有志于把史学作为自己终生事业的学人,都必须在这里驻足沉思,必须根绝一切犹豫。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历史科学象其他科学一样,“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④二、层级性与人类在认识上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普遍,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个别事实到理论体系的思维定势基本一致,历史认识具有层级性的特征。历史认识由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是有可能把握历史的本质,洞悉历史的奥秘的。对此,我们分为四个层次进行叙述。 1、初级--考证史实众所周知,史学家们建构史学大厦的素材是史料,史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史实,史学研究下手的地方即是对史实的考证或考据。对史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是历史学的一项永久性工作。在中外史学史上,考据学都在辛勤地书写显赫的篇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定的事实出发,……”⑤在历史学中,历史事实的载体是史料,要使史料正确无误,必须借助于考据。中国传统史学的最大优点之一便是无征不信,重视考据。任何轻视甚至卑视考据学的态度都是缺乏远见的,到头来肯定会自尝苦酒。相反,任何站得住脚的史学理论,必然会对考据史实的工作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