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多学科知识探求历史规律、再现历史的典范。恩格斯为探索人类社会、阶级和国家起源的一般规律,翻阅大量资料,运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知识、人类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终于写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 总之,完善的知识结构对历史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家应该努力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利于自己在考证史实,总结历史规律和再现历史各环节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思维方式。它是指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外部世界的思维框架或图式,也就是指一个人认识事物特有的思维的逻辑结构。从宏观上讲,思维方式是思维能力的一种标志,它随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了该时代人们的思维水平和能力;反过来,特定的思维方式形成以后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能力。从微观上讲,因人们的认知环境不同,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每个人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以研究消失了的历史为己任的历史家,其思维方式同样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历史家既要注意微观细节的考察,也要注意宏观规律的探求。历史家的思维方式不但有形象思维以探幽洞微,把握细节,还有抽象思维以统观全局,掌握宏旨,要求对历史规律的探求与对微观细节的考察达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因此,历史家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交替、纵横渗透的辩证认识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直观、附会和猜测式的思维方式,非理性、直观性、模糊性较重。这一时期的历史家主要写一些描述性历史,尽管这种历史的描述对象包罗万象,但由于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终究难于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到近代,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进入新的阶段,人们对细节深入研究,开始由现象进入本质,但此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往往抓住某个历史侧面进行深入研究,也存在严重缺陷,即对历史的研究缺乏从宏观的视野、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考察。而到当代,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达到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互相依赖的有机整体的境界。人们开始打破学科的界限,综合地考察客观事物。于是人类的思维方式由过去单纯的分析进入到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新阶段。历史家开始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把历史细节的考证与历史规律的探求、将史学自身固有的方法同多学科方法有机地辩证地给合起来,写出更为全面的历史。由此可见,历史家思维方式是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而发展的。 随着科学的前进,人类对自身思维的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加深,而且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开创新事业。历史家要使自己的研究有所突破,除了占有详尽的史料外,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是一种消失的世界,我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方能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而拘泥于旧的思维框架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利于认识历史的。 (四)个性心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阶级性,但并不排斥由于生理特征的差异所造成的在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别。固然,生理特征是形成个人心理特征的物质基础;可是个性心理特征并不完全由生理因素决定,还和外部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对已经定了型的成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因而,作为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形式的个人情感、审美情趣以及各种潜意识往往也就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反过来又对他的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对历史家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它反映在历史研究过程及史著中来,可使历史家有各自的风格,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会出现因作者情感的夸张而影响历史真实性的问题。例如,古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个性好奇,爱收罗各种奇闻趣事和传说掌故,他自己曾说:“他的责任在于传达人们所说的一切,但自己并没有责任去相信这一切。”由于作者这一好奇个性,就不能不影响他《历史》一书中史料的可信程度,后人在运用这些史料时必须有所注意。 因此,在历史家主体精神中,个性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总而言之,历史家的主体精神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断不是几条所能完整概括的;在研究过程中主体精神表现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讨论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