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后汉书》的“正一代得失”(3)

至于范晔受西汉刘向的影响,在“正史”中增加《列女传》,实为历史编篡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致使后来“诸史相沿,莫能刊削。”(23),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历来被踩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的独立人格,她们的智慧与创造性,是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她们的辛酸悲苦,也是不被人们所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视的。记述这些“才行万高秀者”的《列女传》。为后人留下了中国第一个女史学家班昭的行状,留下了蔡文姬那样脍炙人口的《悲愤诗》,留下了赵媛姜那样甘心牺牲自己而掩护起义失败的大夫潜逃的英雄形象,还留下了一批夫妻相敬如宾、劝夫修学归正、事亲有礼,训子有方、不嫌贫、勤劳动的妇女典型,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确立与发扬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也是范晔的史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列女传》也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例如《女戒》之类。这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所无法避免的。至于后来有人移花接木,把《列女传》改为《烈女传》,则与范晔的初衷已相去甚远,不屑挂齿了。
    范晔《后汉书》的史学成就,首先取决于他的史识,其次也与他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有关。任何一个伟大的学问家和科学家,没有不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去登上自己的科学殿堂的;不掌握信息,不了解已有的成果,不善于把前人的研究终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的人,可以说寸步难行。东汉时期,历代皇帝是重视修史的,从明帝到灵帝,不断命史臣在南宫的东观撰修,故名《东观汉记》,共一百四十三卷。魏晋以降,私家修东汉史者,达十三家,除范晔外,计有三国吴人谢承撰《后汉书》一三○卷,晋人薛莹撰《后汉纪》一百卷、司马彪撰《续汉书》八十三卷、华峤《汉后书》九十七卷、谢忱《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袁宏《后汉纪》三十卷、袁山松《后汉书》一百卷、张番《后汉纪》三十卷、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南朝宋人刘义庆《后汉书》五十八卷,及在范晔之后的梁人萧子显撰《后汉书》一百卷。王韶撰《后汉林》二百卷。十三家中,今仅存范晔之书与袁宏之纪,其馀十一家则于两宋之际早已烟消云没。范晔之时,他未必对上述十家(除萧子显、王韶之书)都看见过,都研究过。但范晔撰史,除主要取材于《东观汉记》外,至少谢承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纪》与华峤的《汉后书》是他的重要借鉴与素材来源。华峤之书问世后,即被同时代人认为“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24)(六宋),而与《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均藏秘府,并行于世。后人对华书也多所推崇,认为晋宋间诸东汉史著中,“华峤之准当,则其冠 也。”(25),“推其所长,华氏居最”(26)。范晔也极服膺华峤书;并继承了它的许多优点。例如,立东汉《皇后纪》,便是由华峤首创而范晔承袭光大。华峤认为“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所以他“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27)。立《皇后纪》,华峤的本意是认为“皇后配天作合”,仅仅从人伦上着眼,而范晔则是认为皇后临朝,“莫不定策帷帘”,造成了政治上的严重后果。两相比较,显然范晔是推陈出新,继承了华峰书之形,而改变了华峤书之实。又,据李贤《注》所言,《章帝纪》论,《马武传》论的前六句,《冯衍传》论的前十三句,卷三十九的长篇序言,《班彪列传》篇末那段论述司马迁和班氏父子异同的重要文字,以及《袁安传》论等,均“华峤之词也。”李贤去南朝之世未远,容或言之有据。可见范晔《后汉书》,乃“发源《东观》”(28),并参照同类著作,删烦补略,爬梳董理而后成。故宋人叶适说:后汉时期,“东观汉记,前后相承,范晔所以能述史二百年之后,由有诸家旧书也。”(29)然而,范氏并非一味承袭,而多所创新。这正如刘知几所说,“观其所取,颇有奇工”(30)。范晔本人也说:“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在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为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31)虽然范晔谦称他的话为“称情狂言”,但他的《后汉书》能摆脱像其他十来种同类书那样遭湮灭的厄运,大概还是因为它“颇有奇工”、“体大而思精”的缘故。
    注释: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
    ②(11)(15)(31)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③《后汉书·皇后纪》注引沈约《谢俨传》。
    ④《后汉书注补志序》。
    ⑤(13)(14)(26)(30)《史通》之《书志》、《论赞》、《论赞》、《古今正史》、《书事》。
    ⑥(23)邵晋涵《南江书录》。
    ⑦⑧《孟子》之《离娄下》、《滕文公下》。
    ⑨《史记·太史公自序》。
    ⑩(21)《文史通义》之《书教下》、《书教中》。
    (12)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16)何焯《义门读书记》。
    (17)(20)赵翼《廿二史札记》。
    (18)(19)《后汉书》之《宦官列传》、《党锢列传》。
    (22)王呜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一。
    (24)(27)《晋书·华峤传》。
    (25)(28)《文心雕龙·史传》。
    (29)叶适《学习记言序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