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追踪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演变动态——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军(4)


    坚持唯物史观立场和科学方法
    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武器
    《中国社会科学报》: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形式、新动态,请您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杨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个伟大斗争中,包括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歪曲党史国史军史,危害国家政治安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是“伟大斗争”中的重要内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应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需要意识形态工作在实务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比如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传播渠道的管理,改善提升对全社会的历史教育、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等等,而且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从学术方面作出努力。
    近几年来,为了凝聚社会共识、抵御错误思想观点蔓延,营造有利于加强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氛围,我国学术界深入开展了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和思想斗争。
    在学术研究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渊源、理论观点、话语方法、蔓延特点、实质危害等方面的认识日益深入;在思想斗争方面,通过在媒体上向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亮剑”,捍卫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结论,澄清是非,教育大众。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但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兴起和蔓延的社会背景条件仍然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是会以不同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术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深入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虚无性?
    杨军:当下,在关涉中国近现代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要重视以下方面。
    首先,坚持唯物史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研究和书写历史。历史观在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中具有指导意义。唯物史观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运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探讨总体性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中的最重要环节”。它既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历史过程的理论,又是关于考察历史的思维方法。唯物史观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秉持的世界观和根本准则,回答了学术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唯物史观中包含辩证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历史主义方法等,为认识、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也为历史认识通向真理性认识搭建了桥梁。坚持唯物史观,遵循其鲜明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书写历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思想中的疑惑,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强大武器。
    其次,正确辨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多种表现形态,影响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普通人,导致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往往纠缠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因此,在研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要准确研判思潮中不同性质问题,研究思潮影响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不同性质问题的关联与转化等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把一些政治原则问题淡化为一般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也不能把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夸大,当作政治原则问题来对待。在正确辨识的基础上,才能够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办法。
    再次,进一步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关于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一些精品力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应深入到它的内部,加强对其理论观点、史料运用、叙述方式、社会心理基础的精细分析,加强对其中不同性质问题的辨识,把握其传播特点及发展变动的趋势,为有效扼制这一思潮的蔓延提供学理支撑。具体而言,要深入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代表性文本,关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的社会心理基础,细致区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不同性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增强对文学艺术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的分析批评,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技术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范围、对象、程度及其变动趋势等进行研判。
    此外,要继续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当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社会思想领域还存在很多模糊认识,或是把它视为学术思潮、文艺创作流派,或是视为日常舆论,没有看到它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危害。因此,必须继续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帮助党员干部和大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表现形态和实质。这种思想斗争要积极吸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新成果,既要在宏观层面,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近代中国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讲清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根据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讲清社会主义道路带给中华民族的光明,讲清探索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还要在具体问题层面,说明如何科学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什么要反对抹黑共产党领袖、侮辱革命英雄,历史虚无主义意欲何为、错在何处,等等。
    当然,思想斗争的方式不仅体现为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回应、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方面,而且要体现在纠正一些大中小学教材的错误倾向,纠正文艺作品中“戏说”、“解构”、“去主流化”倾向,扩大正确导向言论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等方面。
    记者 明海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