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社会科学的方法与港台历史学(5)

〔24〕Hsu cho-yun《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An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722-222BC》。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56、65.
    〔25〕〔26〕〔76〕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第1-16页。
    〔27〕参见毛汉光《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1969,政治大学影印博士论文。《中国中古社会史论》,联经,1988。《中国中古政治史论》,联经,1990。
    〔28〕魏秀梅这六篇论文分别刊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二期、三期(下)、四期(上)、五期、十期、十三期。
    〔29〕傅宗懋《清代督抚制度》,台北,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63。
    〔30〕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清华学报》新十卷第二期,1971。
    〔31〕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2〕李国祁、周天生、许弘义《中国地方志研究--清代基层地方官人事嬗递现象之量化分析》,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发展委员会,1975。
    〔33〕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北,中研院经济所,1992。
    〔34〕张朋园《湖南地方传统中的几个方面:量化分析》,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十期,1982。
    〔35〕林满红《茶、糖、樟脑业与晚清台湾经济社会变迁(一八六○-一八九五)》,台湾研究丛刊第115种,1978。
    〔36〕陈文石《明清政治社会史论》,学生书局,1991。
    〔37〕陈义彦《北宋统治阶层社会流动之研究》,政治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1970。
    〔38〕刑义田《东汉孝廉的身分背景》,载许倬云等《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3。
    〔39〕何冠环《宋初三朝武将的量化分析》,《食货月刊》第十六卷第三、四期合刊,1986。
    〔40〕施俊吉《沉默的鹿港》,《食货月刊》第九卷第十一期,1980。
    〔41〕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近史所, 1983,代序。
    〔42〕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下),香港中文大学,1988,第222页。
    〔43〕殷海光《经验科学的整合基础》,香港《现代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57。
    〔4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文星书店,1966,序言。
    〔45〕〔46〕〔66〕《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第6-7页,149页,21页。
    〔47〕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51〕会议纪录收入思与言杂志社编《史学与社会科学论集》,台北,明文书局,1983。
    〔52〕《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四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4,第7页,35页。
    〔54〕张瑞德《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中国传记研究的一些问题》,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九期,1981。
    〔55〕梁其姿译《心态历史》,《思与言》第二十卷第四期, 1982。
    〔58〕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香港龙门书店,1976。
    〔59〕〔61〕《食货月刊》第七卷第八、九期合刊。

(责任编辑:admin)